【光明网】杨林香 邹艳辉: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四个意蕴

发布时间:2022-06-23浏览次数:244

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的四个意蕴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   2022-06-21

杨林香(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艳辉(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谆谆教诲,念兹在兹。“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紧密联系鲜活的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系统观、实践观、奋斗观,把准社会大课堂“大”“合”“实”“为”之意蕴。

树立大局观,把握时代大势,凸显社会大课堂之“大”

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观大势才能谋全局、定方位,才能在纷纭多变的乱象中正确认知。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文明相互激荡、交流互鉴,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回望国内,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任重道远,民生保障短板、社会治理弱项依然存在。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大局观,领悟“大”之意蕴。我们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宽广视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保持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自觉标定时代坐标,勇挑重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始终做到心中有大局、行动践大局。对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青年洞察时代,融入大局,运用政治“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中国特色、进行国际比较,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对比戳穿谎言、澄清真相,彰显中国智慧,如用生动的疫情防控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用无以伦比的脱贫攻坚成果彰显中国力量,等等,使社会大课堂成为青年成长成才、施展才华、激扬青春的时代大舞台,使广大青年能够从中切实受到启发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树立系统观,统筹育人合力,彰显社会大课堂之“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问题、做决策、干工作时应避免运用静止的、形而上学的、片面的、零散的、孤立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系统观,体悟“合”之意蕴。社会大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子系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开门办思政”,既要考虑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成效,又要统筹社会大课堂建设的过程管理,谋划整合好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激发外部及内生动力,巩固学校教育主阵地、用好家庭浸染主抓手、畅通社会锻炼主渠道,统筹推进师生互动、家校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大课堂育人格局,构建新时代社会大课堂新生态。

树立实践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大课堂之“实”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们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依照变化的现实条件和时代特点完善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丰富实践、优化实践,使之在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状态中推动工作。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实践观,展现“实”之意蕴。广大青年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既乐读有字之书,又智读无字之书。思政课教师要引导青年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积极广泛参与扶贫支教、乡村振兴、“三下乡”等社会志愿活动。带着问题思考参与实践,回答实践之问,展现理论光芒,用实践验证理论,追溯理论之源,呈现实践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广大青年要扎根中国大地,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服务社会中增进人民情感、增加社会责任、增进家国情怀。唯有脚踏实地,求实学、做实功、讲实效,才能成为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奋斗观,砥砺担当作为,着眼社会大课堂之“为”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青春是充满朝气的,是用来奋斗的。要“自找苦吃”,要自我磨砺,敢做先锋,不做过客、当看客,把艰苦环境作为砥砺前行的机遇,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增长本领,在攻坚克难中百炼成钢,进而让真抓实干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埋头苦干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使奋斗成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方式,使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理解社会大课堂需要树立奋斗观,体现“为”之意蕴。新时代为青年建功立业创建了广阔舞台,为青年梦想成真展现了光明前景。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怕困难、无惧艰险,敢闯敢干、勇于担当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行,以报国情怀践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青春华章。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编号(21@ZH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https://dangjian.gmw.cn/2022-06/21/content_35825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