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高质量发展中劳动精神的道德释义及价值统一性

发布时间:2021-01-11浏览次数:1017

高质量发展中劳动精神的道德释义及价值统一性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1-5  11版 理论周刊·新论)

陈桂蓉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反复倡导、强调劳动精神,从顶层设计到政策举措,无不彰显对劳动精神的强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深化道德教育引导”中,提出要“强化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制度安排重拾劳动教育。同时,在全社会强力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位一体,其基础和核心,也就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当下,强化劳动精神,对于在新发展阶段,战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中的劳动精神内涵与特质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奋发有为的劳动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劳动态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奠定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此为前提,劳动精神的内涵既传承以往对劳动的社会主义价值认识与规定,又突破以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劳动精神以新的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新时代劳动精神时将之一分为三,体现了系统性与层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新时代所有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它的内涵是指新时代的劳动者在将劳动作为其生存需要、生活需要的同时,摆正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摆脱劳动的各种异化状态,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用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挖掘和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有几个特质是需要把握的:

一是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特质。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一方面,富起来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全面、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改革中深层次的顽疾像难啃的硬骨头横亘其中,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甚至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破解。十九届五中全会勾勒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而它的顺利实现需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断地创造与奋斗。当今社会,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飞速进步的科技革命,使得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发展“利器”。人类的劳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造性劳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要求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它需要创造性劳动才能支撑,才能持续。勤于创造,反映了当代新发展理念的创新使命。勇于奋斗,它既是以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是在新发展阶段上消除自满、防止懈怠、攻坚克难所必须。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必须具备这一特质。

二是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特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在劳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方面达到优质和高效、具有品牌竞争力。这就需要人们在劳动方式,首先在劳动价值观上,具备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不仅是劳动者中优秀分子的职业精神呈现,而且更是对全体劳动者的职业精神期待,不仅是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写照,而且更是高质量发展前提下中国人的劳动精神航标。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就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先进理念和精神气质。

三是诚信务实、造福社会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增加社会财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减少或降低社会成本,让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而,在此前提下的劳动,必须是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真实而不是虚假的增加、经济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成本有效的压缩和降低;有利于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的持续壮大和美好生活的持续改善。在我国迈向新发展阶段的时候,必须坚持和强调诚信务实、造福社会这一精神特质,反对和防止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合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高质量发展中劳动精神的道德释义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道德观的价值彰显。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表达了高质量发展中,我国在劳动领域鲜明的主流立场和善恶荣辱观,是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劳动活力和创造热情的强大精神武器。

首先,劳动必须具备勤劳的品质。劳动是劳动者运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劳动者的身体力行、勤勉刻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者的劳动成效,取决于其劳动的量和质。“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付出与幸福总是同向同行的。付出之后得到的幸福只有历经艰辛的人们才能体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求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作为社会成员,他有权分享该社会的劳动成果。但同时他也有为社会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的义务。一定形式的劳动成了他分享社会成果的前提条件。“勤劳”是劳动者的基本品质。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事业,都须从“勤劳”起步。中国人自古就以勤劳著称于世,勤劳是劳动者首位且可贵的品质。

其次,劳动必须具备诚信的品质。劳动创造是财富的源泉,脚踏实地是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不论是生产劳动还是服务劳动、智能劳动,诚心务实、恪守信誉,反对弄虚作假、欺瞒哄骗,这是社会主义劳动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者本质上是老实人。诚实是基本的人品要素。作为底线道德,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部分。当前新时代的号角正激发着亿万中国人的劳动热情。无论是在哪一条战线、哪一个领域,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在社会的公平竞争中收获所追求的利益,才能配称“劳动”的美名。

第三,劳动必须倡导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说,劳动精神道德释义的前二者是劳动者的底线道德的话,那么,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就是劳动者的道德标杆。它囊括了不同岗位劳动者对待职业的敬畏态度和担当精神,是当代劳动精神的最高境界和精髓所在。习近平同志所赞赏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他们对于劳动也有着各自的需要和自身的理解。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劳动,其道德价值不仅表现在为个人或家庭的幸福生活需要上,而且表现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上。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每一个人在为社会付出自己劳动的同时,也从社会中分享到他人的劳动成果。自己的劳动质量也是社会劳动质量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劳动敬畏负责,归根结底也是对自己的利益负责。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劳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协同配合、优质高效。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是需要大力倡导的。

◆高质量发展中劳动精神的价值统一性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这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已经阐明。笔者在此讨论的并非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精神的价值;并非一般地探究劳动精神的物质或精神价值,而是探究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劳动精神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统一性。

第一,新时代劳动精神助推人的多重价值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的首要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将价值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来自人的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多重的社会关系。一个有着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是具有多种价值的,是多重价值的承载者和实现者。如在家庭领域具有延续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在职业领域具有创造财富的价值;在公共领域具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有些价值得到开发、得到认可,而有些价值尚未实现却蕴藏潜力。这种价值潜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多方面实现开辟了道路。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体,他“既有精神生产意义上的人格示范价值,又有物质生产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价值、知识生产意义上的人才资源价值”,还有人的自我实现价值等,是多重价值的统一体。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千百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时代背景也为人们多重价值的开发和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契机。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价值潜力转化生成的重要载体。劳动精神的倡扬,是激发和推动人的多重价值实现的积极力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是人类史上对劳动给出的迄今最明确、最正面、最积极的道德赋义”。作为观念形态的劳动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新时代的中国,劳动是公民充满尊严的权利和义务,是美好生活的来源。在这样的时代,劳动的正义性和尊严感在劳动精神中得到凸显。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鼓舞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在劳动精神感召下,人的发展的多重性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发掘和提升。

第二,新时代劳动精神助推国家“五位一体”的价值提升。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领域的精神凝结。它将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中,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劳动精神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朴素的道理尽人皆知。那么当前,横亘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何在?如何化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笔者以为,有两大因素是必须面对的:其一是人才;其二是制度。

从前者看,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解,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准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是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高素质的人才在14亿人口中占比偏低,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而在人才队伍中,有些人专业水平可谓高,但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却难以匹配,这足以说明,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倡扬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劳动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召唤和凝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投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从后者看,劳动精神的倡扬有助于激发不同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沟通,减少或降低社会成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价值共生共赢。譬如,劳动精神能促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业,当贫困群体克服依赖、等待等思想痼疾,用自己劳动创造幸福时,不仅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公益事业的成本降低,而且乡村的文化精神面貌也将深刻变化。再如,劳动精神能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创新思维和方案,是政治文明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实现需要千百万国家公务员和社会组织的勤政、担当、甘于奉献。劳动精神的倡扬,将在这些先进群体中率先垂范。它不仅提升行政效率,彰显政治文明,而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又如,劳动精神能促进伸张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较低社会阶层的劳动者得到体面的尊重,当“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道德观念成为共识,当不义获利、不诚信的行为受到严惩,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彰显,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也将得到提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也将趋于和谐。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01/05/content_5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