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傅慧芳:追溯理论源头领悟时代之思

发布时间:2022-09-19浏览次数:295

追寻领袖足迹上好“大思政课”

(来源:福建日报   2022-09-18  3版  要闻

编者按

办好思政课、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

为更好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把故事讲好讲活,把道理讲深讲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特邀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的4位学者共同探讨“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本报今日摘登4位学者的理论成果,敬请关注。

追溯理论源头领悟时代之思

傅慧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他广博的思想富矿和崇高的领袖风范,既能在其福建17年半的从政经历和工作实践中找到根源,也能在他担任地方领导时的讲话和著述中找到原点和注脚。青年大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才能更好理解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2022年暑期,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善用“大思政课”,主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实践养成融为一体,在学—思—践—悟中着力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坚定信仰、如磐信念和必胜信心。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反复强调,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他致信邀请大学生暑期返乡做农村调研,通过他们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并亲自为返乡调研的大学生写推荐信,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基层实际。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青年大学生应走出象牙塔,用脚步丈量大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因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通过思考问题背后的元问题,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走进群众的生活,聆听人民的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到实地调查研究,既听情况提问题,又谈看法提观点。既进行实地察看,又交流汇报。用理论武器解决百姓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形成完整的实践—理论—实践教育的闭环,不断提高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惟有精神上屹立不倒,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从脱贫攻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从劳动精神到劳模精神、从科学家精神到工匠精神,八闽大地的各个角落无不绽放着伟大精神的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提到被农民誉为“榛仙”的科技特派员詹夷生、“闽北菇王”刘瑞璧,认为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选择边远山区农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手把手教农民掌握技术,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嫁接传统农业,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2000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门为点草成金的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颁奖,表彰他在关系国民经济、国计民生和国际声誉的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无不激励着青年大学生接续奋斗。青年大学生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中汲取担当大任、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力量,让初心和使命在内心深处筑牢、在思想深处扎根,切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青春行动。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厦门工作期间,他走遍了厦门农村、海岛地区,两进海拔最高的贫困村同安军营村。在宁德,他倡导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导向,强调:“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担任地委书记后不久,他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跑遍了大部分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身体力行积极推行“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理念,促成连家渔民上岸。这些,都反映着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青年大学生应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动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在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增长才干,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担当不仅是一种境界和态度,更意味着责任和行动。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投入大量精力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筼筜湖治理,使曾经的臭水沟变为秀丽的“城市绿肺”。在宁德,他根据闽东实际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路。到福州及省里工作后,他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全省推进餐桌污染治理、林权改革、“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建设等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艰巨崇高的时代使命,应在守正创新中感应时代脉搏,既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培养自身敏锐的目光、清醒的头脑和高超的智慧,又要在任重道远的乡村振兴舞台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岗位上、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在守卫边疆的岗哨上勇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自信,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浪潮。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209/18/content_21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