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叶荣钟与台湾文学史:中华文化传承与反殖民

发布时间:2022-09-27浏览次数:94

叶荣钟与台湾文学史:中华文化传承与反殖民

(来源:中评社  2022-09-25

图片来源:会议截图

中评社北京925日电(实习记者 张冰然 苗鑫)924日至9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九州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台联海峡两岸文化研习交流基地共同承办的两岸学术研讨会“文化传承•历史反思:叶荣钟与重写台湾文学史”在福建师范大学和腾讯会议同步召开。

会议邀请到海峡两岸众多关心台湾问题、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研究者和历史参与者。由于叶荣钟涉及的历史维度较复杂,且为了进一步深入研讨其文史书写与祖国情怀,本次会议持续两天并同步设置多个分会场,以最大限度地汇集最多的研究力量。24日下午设有叶荣钟与两岸抗战史研究、中华文化传承与反殖民、叶荣钟研究与历史反思、青年学者论叶荣钟四个分会场。其中,中华文化传承与反殖民从叶荣钟在日据台湾、他的同代人及当代的两岸儒者志士的苦恼出发,试图寻求思想的解放之道,谋求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阎昆以历史亲历者的姿态,讲述了从台湾光复致敬团到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的历史细节和黄帝陵前立碑的来龙去脉。他激动地说出日据下的台胞没有一天忘记祖国。他高兴地看到台湾志士的后人们正在续写历史的基础上创造历史,这种立场鲜明、宗旨正确的努力在当今的历史语境下具有超越台湾又恰恰是台湾的现代意义。潘朝阳从辛亥年梁任公与林献堂诸君子交往开始梳理海峡两岸的交流,他着重分析了徐复观在台二十年与叶荣钟的道义情谊。马臻则以教师的独特身份出发,从鲁迅谈到陈映真和叶荣钟,分析两者如何继承并超越阿Q精神。他认为叶荣钟将自己定位于具有强烈庶民意识的中下阶级人士,他将个人的命运纳入民族内部的自我批判之中,这种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和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迥然于80年来以来喧嚣尘上的“本土化”意识。刘奎以个案王白渊为线索,分析其亚洲观的生成、内涵于与意义。

彭明卫对前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四篇文章虽然写作形式有别但提供了殊途同归的阅读体验。叶荣钟及其同人一直试图寻求思想的革新,在民族解放中实现个体解放。

林书廷、吴舒洁以《漂浪的小羊》为中心分析作者自传式的华侨书写,以及其文本背后触及的东亚左翼知识圈。林小芳、隋欣卉按历史教材中的台湾史地位变迁、历史教材中的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台湾意识异化的多重社会文化意涵分析70年来台湾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意识”话语流变。她强调教材对青年学生的无意识集体记忆的塑造需要更多的关注,并试图引导思考,未来我们要如何在保有台湾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回归中华史的脉络,这一具有现实感的问题。刘海波细致地介绍了《海峡评论》杂志,梳理台湾本土化意识的产生、辩论如何爆发以及论战中双方的观点。吴思捷则以徐复观和叶荣钟等“祖国派”为中心讨1960年代两岸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情怀与民间儒学精神。他认为,徐复观叶荣钟等人坚守中华文化真义,一面抵抗西方文化殖民,驳斥李敖等西化派的历史虚无主义;一面抵抗国民党扭曲儒家思想、两岸交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立本从自身研究出发对后四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点评。他特别强调坚毅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持久的革命激情是台湾文学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也应该被重现。他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思索与讨论找到合理调动传统思想资源的方式,实现与社会主体体制更好的结合。

http://bj.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647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