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杨晶:坚持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范式转型

发布时间:2021-04-22浏览次数:692

坚持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生态文明范式转型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1-04-07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杨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坚持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

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实践范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绿色发展范式。“两山论”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不仅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对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的责任担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包含了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展与保护、资源与财富有机统一的发展范式。要实现向这一发展范式的顺利转型,其根本方法就是要理解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逐步解决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走出一条减贫富民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呈现出向高品质的物质需求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转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首站来到福建武夷山,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朱熹园等进行考察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在过去,茶产业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该地区利用智慧技术对园区内生物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等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服务,森林资源在智慧化管护下,植被得以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茶园引入套作养分高效绿肥作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茶园突出生态种植,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扶下,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提高茶叶品质,带动茶农增收,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可以看出,通过统筹协调,利用科技先发优势、结合本土特色,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将是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趋势。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沙”,厚实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层意蕴。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大基本方略。“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正是这一方略的重要表达。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人依赖于自然界,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要持续进行生产发展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坚持并持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形成“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就要将“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绿色发展合力系统,统筹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不仅体现在要着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体现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改革,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目前,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国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建成;全国337个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已达到82.0%,完成2.5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禁止洋垃圾入境,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在生态环境监管、修复方面,京津冀、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5个省份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山西等16个省份基本形成划定方案,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初步建立。在生态环境改革、防范和保障方面,我国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大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并首次发布了《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实践表明,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凝聚合力,有效地发挥了统筹协调机制作用,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范式的顺利转型。

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产生活范式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立场和价值信仰在新时代的体现,这一条主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环境就是民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互惠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重点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要全面推广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因此,要统筹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全过程,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多维需求作为判断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要坚持在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培育和涵养,让绿色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要加大宣传,激发民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动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要深化环保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教育,制定系统生态素养培养规范,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将环保意识根植于大家的内心。绿色生产方面,要大力开发并落实清洁能源、可持续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对城乡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区域和商业区域,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便利。绿色消费方面,要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行以“惜物”为核心的绿色消费理念。在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我国部分民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逐步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注重精品消费,提升精致生活,故而要注重企业方面生产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系统蕴含着无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全面融入到绿色生产生活的建设中,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FJ2020C004)阶段性成果)

http://xcb.fjnu.edu.cn/2e/3d/c1353a27398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