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张经武 王雯:《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300

《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22-11-03

张经武 王雯

作为2022年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收官之作,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如约而至、不负众望,带来《云窟万象》《国色天香》等精彩节目,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饕餮盛宴。至此,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整整走过两年历程。完成了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文化的两轮“活化”传承和利用。尽管春秋轮转,此去经年,但该节目并没有褪去光环,还能持续带来新的话题和关注。这让人称奇也引人思索: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宇宙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应用而生。该节目坚持以文化立魂、以专业立命的创作信条,深深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不止。与传统节日晚会不同,中国节日“奇妙游”摒弃了简单地以艺术表演图解节日文化的方式,通过叙事体现真实感、沉浸感和临场感,进而激发受众共情,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节日“奇妙游”以熟悉的叙事母题,引导观众走入节目核心,唤醒观众共同的节日文化记忆。以2022年《重阳奇妙游》为例,节目选取了“寻宝”的叙事母题,巧设激励事件,借唐小可与唐小竹寻“孟嘉的帽子”“王勃的笔”“心中的最美时光”和“陶渊明的桃花酒”四件宝物的过程,将舞台表演分为四大模块,引导观众在舞台连续性文本中畅游,带来极具趣味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节目还在叙事中将“寻宝”与“寻家”的主题进行关联隐喻,在趣味审美中道出重阳佳节登高思归的文化意旨。

中国节日“奇妙游”节目还突破了传统节日晚会“主持人+舞台表演”的创作模式,采用“情景剧+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以“剧式表达”所具有的真实、沉浸、临场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消弭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身份距离,给观众带来强有力的心灵冲击。在2021年《七夕奇妙游》中,唐小天穿越到大唐神都洛阳,在与月老的嬉戏对话中,相继呈现出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豫剧《白蛇传》舞台艺术,上演了一首又一首的千古爱情绝唱。此时,观众穿越时空,摆脱了千年后旁观者的身份,成为了彼时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中国节日“奇妙游”还与科技共谋,精心打造具备沉浸感的叙事空间,帮助观众更好地进行“文化神游”。系列节目在服装、布景和音乐上煞费苦心,讲东都洛阳,便让演员身着唐制襦裙,眉间点上花钿,漫步在坊市大街中;讲诗人屈原,演员们束起高发髻,于山水间饮酒,在庙堂上惆怅。此外,节目还通过5GAR、VR以及裸眼3D等先进技术,打造出想象与现实兼具的“拟像”场域,让观众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节日“奇妙游”致力于深挖互文叙事的可能性,于微观处打造“唐宫宇宙”,在宏观上打造中华节日文化宇宙,以期同观众建立观看契约,提高受众黏着度。从微观上来说,该节目以出圈之作《唐宫夜宴》中的唐佣为中心,衍生出戏班台柱唐小可、医圣后代唐小竹、重臣之女唐小月等人。借助人物之口,讲述叙事母题;借角色之眼,尽收文化光影。从宏观上来说,传统佳节成了“奇妙游”的创作准则,每逢节日,故事主角跨越时空,与华夏儿女共感共思共祝愿。

强调多元融合,突破圈层壁垒

中国节日“奇妙游”强调多元融合,并以此突破圈层壁垒,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多元融合主要体现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观众审美需求融合以及媒介传播手段融合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文化筑基与科技赋能。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破古今壁垒,克服文化“抽象玄奥”“养在深闺人不识”等困境与刻板印象,化抽象为具象,变概念为意象,凸显文化之美。如以钧瓷窑上舞展现窑变过程,以龙门窟下蹈诠释石刻文化,以入河图之境述说大宋都城开封繁华,以登高山之巅抒写李白豪逸傲气,以潜洛水之深展示神女婀娜多姿,以赏星雨之华讲述牛郎织女不朽爱情。

中国节日“奇妙游”还在寻求文化通约性与共同价值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年龄受众、国内外受众等不同观赏人群的多元审美需求,打破受众圈层区隔,实现了“圈内走出去”“圈外走进来”的跨圈层传播效果。如2022《端午奇妙游》就融合了喜剧、悲剧、武侠、爱情、主旋律等类型元素,将无能侠士之滑稽、忧国君子之悲愁、天下第一之争夺、思念恋人之忧思、驰骋沙场之壮烈融于一期节目,成就了一场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文化视觉盛宴,在海内外各大传播平台广泛传播,广受好评。

另外,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受益者,中国节日“奇妙游”注重媒介传播手段的融合,强调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的大视域建构,打破了新旧媒体区隔和媒介形式区隔,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如《龙门金刚说》采用漫画+说唱的形式,消解了龙门金刚形象的庄严性,使其变成一个可爱的“纸片人”,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豫见》更是将新潮的赛博朋克风同千年前的花木兰选段相结合,在鬼畜文化中展现女性地位的崛起这一时代特征。2021年《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后,河南卫视通过“全网征名、演员海选、剧本征集”等方式,将唐佣形象更换为邻家小妹。在这个过程中,网友成为了无偿的数字劳工,既参与到节目的前期创作中,又在节目播放中游走于整个文化宇宙,乐此不疲地寻找“彩蛋”,形成带有自我情感色彩的“二创”作品,起到了反哺节目的效果。

注重仪式传播,询唤价值认同

仪式是人类社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式化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它链接和转化着现实世界与象征世界,是文明接受者民族意识与集体记忆的载体。中国节日“奇妙游”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极具仪式感。无论是阖家欢乐的春节,还是歌颂挚情的七夕,抑或登高而望的重阳,都伴随着华夏文明典型的仪式文化。在此基础上,节目力争再现古人佳节时分的风俗习惯,以此联结今人之思,助力大众在同一宇宙逍遥游。如《七夕奇妙游》中女子描黛青、贴花钿、点绛唇,《端午奇妙游》中的挂艾草、包粽子、赛龙舟等,力图唤起观众对美好文化传统的记忆。

文化仪式不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还通过仪式过程营造了一种象征性公共空间,人们借此分享共同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探讨共同话题,达成更多共识,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治理与进步的目标。2021《春节奇妙游》之后,盛唐气象再次走入大众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度获得华夏儿女的高度肯定,并纷纷表示要将此议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节日仪式传播不仅能消除时间隔阂,实现古今连接,让今人感古人之思,还能消除空间距离,让海内外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相聚一堂,打造“天涯若比邻”的美丽图景。《春节奇妙游》的家庭亲情、《清明奇妙游》的思故之情、《端午奇妙游》的爱国之情、《七夕奇妙游》的美丽爱情、《重阳奇妙游》的敬老之情等等都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均体现了人类“真善美”的价值指向。中国节日“奇妙游”通过润物无声的艺术表达,以人文性询唤全人类的价值认同,编织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号召。我们有理由相信,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宝库,积极借鉴和发扬中国节日“奇妙游”类经典节目的实践智慧,未来一定能诞生出更多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佳作杰作,让文化强国建设一路蹄疾步稳,繁花似锦。

(作者张经武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雯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https://wenyi.gmw.cn/2022-11/03/content_36136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