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激发内在互生动力?专家学者榕城“论剑”

发布时间:2021-05-12浏览次数:298

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激发内在互生动力?专家学者榕城“论剑”

(来源: 新华网  2021-05-10

 

“中国电影学派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在互生”高峰论坛现场。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新华网福州510日电(蒋巧玲)由北京电影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影学派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在互生”高峰论坛9日在福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侯光明认为,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建立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并发挥理论研究在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此外,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电影创作,推动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建设,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星也提到了相同的问题。他说,中国电影学派是因时而生,因需要而建设,而且目前已经到了应该有突破性理论建树的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学派还应该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周星说,当前,我们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阐释中国电影的时代环境、国家背景,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电影的文化特色和创造性已经形成多元化、互生共建的新格局,中国电影学派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更多样的类型、更新鲜的创造。

  除了关注电影理论体系的建设,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方式。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就以一个多重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和视角,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价值、电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电影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的感受。她说,年轻观众在观看一些有时代背景的电影时,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电影评价体系里,不管是专家、平台还是普通人,都能代表观众,但到底谁才是可以信赖的推荐者,是否需要更多样的评价主体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部90分钟的电影究竟能让观众记住什么,或者让他们明白可以忘却什么,不能忘却什么,这是当前电影产业研究要更加侧重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构成的“集体记忆”是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命题,是传承文化和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它比“如何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更加重要。

http://www.fj.xinhuanet.com/yuanchuang/2021-05/10/c_1127429249.htm#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