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苏振芳:深化严复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发布时间:2021-05-19浏览次数:879

深化严复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5-18  09版 理论周刊·求是)

苏振芳

3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州郎官巷到访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对严复思想非常了解,非常关心,对严复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当前,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化对严复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深化科学与爱国思想研究,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序言中,对严复的爱国情怀和启蒙、改革创新思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严复把救亡与启蒙、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站在一个新的历史交错点上,我们要在严复思想宝库中,把握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三种精神:

一是科学探索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把崇尚知识、勤奋学习、科学探索、重视实践、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作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哺育、熏陶着中华儿女们,一直到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信奉的准则。

二是民族进取精神。千百年来,为了富国强兵,多少人励精图治,变法图强,勇于进取。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永不屈服,磨炼成为一个富有理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

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抵御外侵、反抗外侮,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一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严复在逝世前给后人留下“中国必不亡”的遗嘱,他认为个人的历史不过沧海之一粟,国家民族的前途大业是壮阔的大海、巍峨的高山,为祖国人民的利益,“则舍己为解”。分居在中国大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严复后人遵循着这一遗嘱,在民族复兴、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两岸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品牌。今年是严复逝世百年,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意义。

深化中国道路百年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和中国几代知识分子一起在上下求索的悲壮行程中发出救亡强国的强音,在中国道路的百年征程上留下一道道深沉的凿痕。百年来,《天演论》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一个新纪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闪耀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讲话中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正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也是严复逝世百年。1921年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中华大地的红旗漫卷,从“一大”的13位代表到全国9100多万党员,从嘉兴小红船发展为领航中国未来的巨轮,带领中华民族傲立在世界东方。站在百年历史的时代窗口,回眸百年历史巨变,沉思几代变革者不同的生活经历、心灵历程及社会历程,到达对一个世纪社会变革道路的整体性思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祖国统一大业,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来抉择下一个百年的道路该怎样走下去。这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告白。

关注城乡结构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严复作为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对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极为关注,他在《群学肄言》一书中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开拓与守成,为我们考察传统社会在近代的转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我们透视近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坷坎不平的历史征程。严复的贡献在于他提出要有重点地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特有的历史背景,建立符合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完成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重建。严复的近代社会转型思想,对“十四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三农”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样也离不开“三农”问题,这是因为这两种胜利都根源于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即中国是一个古老农业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民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离开了“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农”工作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是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的路径选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

当前,要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向有序化,要走好如下七条路:一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加强严复遗物、遗迹研究,促进历史文物古建保护。

保护历史文物就是保护民族的血脉,就是保护人民的精神家园。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打造好严复各类遗物和遗迹保护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将严复遗物、遗迹等文物保护和严复思想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更多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实施文物传承发展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主持召开过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以市政府挂牌形式从速保护林觉民、冰心等一批历史名人故居,避免部分建筑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当时,他深刻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严复在福州出生长大、而后在英国、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台湾等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过或长或短时间,晚年回到福州至终老。在国内外留下众多的遗物和遗迹,包括严复的论著、译著、书法、字画和祖居、故居、墓地等文物,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严复留下的各类历史文物,是留给我们时代的一笔不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当时历史事件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浓缩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具有宝贵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对研究严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并促进中国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05/18/content_7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