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李豫闽:更好地讲述 更深地记忆

发布时间:2019-10-15浏览次数:436

更好地讲述 更深地记忆

——读《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

(来源:福建日报   2019-10-14   12   读书)

李豫闽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部分图书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引起广泛关注。这套丛书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对海峡两岸数百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记录,系统性梳理了两岸民间工艺的渊源与流变,实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真实呈现。

在文字出现之前,口述和记忆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游吟诗人与部落祭司可能是最早的历史学家,他们通过鲜活的语言与生动的叙述,将记忆、思想与意志诚恳地传递给下一代。渐渐地,我们又发明了图画、音乐与戏剧,当它们尚在雏形之时,一切其他的交流媒介都仅仅作为口头语言的辅助工具:为了更好地讲述,也为了更好地聆听。

口述史最适于研究的对象有三: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视角,二是私密性较强的领域与行业研究,三是个人经历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当我们将以上三点作为标准衡量我们的研究对象——闽台民间工艺美术时,就能发现口述史作为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首先,以口述史的方式来研究民间工艺,必然地凸显其民间性,即“自下而上”的视角。本质上说,将历史研究关注的对象从精英阶层转为普通人民大众,确切地说,是关注一批既普通又特别的人群——一批掌握家族式技艺传承或由师徒私授培养出的身怀绝技之人,把他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的主题。从普通人的历史视角,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的机会,并因此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反之,它帮助了那些极少的人,尤其是老年手工艺从业者,渐渐地获得关注、尊严和自信。由此,口述史成为一座桥梁,让大众了解民间工艺,也让处于社会边缘的匠师回到主流视野。

其次,由于技艺传承的私密性和家族式内部传衍等特点,民间工艺的口述史往往反映出匠师个人的主观视角,即“个人性”的特质。同样地,口述史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工作和经验,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历史事件,如亲历某一工程的承揽、制作、验收、分红等。尤其是一些年长匠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访谈中,谈到某一个构思或题材的出现过程,钩沉出一段历史,透过一个事件、一个事象、一场风波,可能指向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变革甚至工业技术和审美趣味上的改变。通过他们独特的个人感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述出来,讲述以一个亲历者对重大事件的私人记忆,由此发掘出更多被忽略的史料——有可能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史料。

最后,口述史让社会记忆成为可能。纯粹的历史学研究,提出要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力图从整体上去把握它。但仅仅凭借传统式的文献和治史的方法很难做到。口述史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通过参访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采访、口述,往往能够获得那些在官修典籍、方志、艺文志中难以寻找的珍贵材料,诸如家族的移民史、亲属与家族内部关系、技艺传承谱系、个人生命史抑或是行业内部运作机制与生产方式等等。它可以为主流史学的宏大叙事史学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史料补充。

福建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迁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历史上,漳泉汉人将传统工艺的种类、样式带到台湾,随着汉人社会逐步形成,匠师因业务繁多而定居台湾,成为闽地传统民间工艺传入台湾的第一代传人。当工艺种类传入台湾后,历经几代的传承,技艺和行规被继承下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鹿港木雕行会每年仍在过会(行业庆典),这个清代中期传入台湾的专门从事建筑装饰和佛像雕刻的行会仍在传承,由早期的行业自救演化为行业自律的习俗正是对文化传统的尊崇和坚守。

可以说,两岸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充分说明了闽台同根同源,同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原文化传至福建,极大地推动当地的生产和建设,在其漫长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产生具有文化在地性的特征。同样,福建民间工艺传播到台湾,有其明确的特点,但亦有其个性化的特征,如:题材、内容、手法上均有所变化,尤其新近二十年,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民间工艺的创造,以及在“深耕在地文化”方面许多有意义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该丛书的十位作者,九位均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充分体现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海峡两岸民间工艺的田野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年,吴启瑶先生曾沿着闽东福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的福建沿海各市,对福鼎饼花,闽中、闽南木版年画进行收集和研究。

2005年,笔者带领硕士研究生从漳州出发,在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县考察陶瓷和金漆画、木雕彩绘等等,同期对德化和永安陶瓷、漆篮、制香工艺及泉州古建筑建造技艺进行走访、拍摄等。2006年,与硕士研究生走访台湾二十多位“传统艺术薪传奖”获得者,考察木雕、石雕、彩绘、偶头雕刻、交趾陶、剪粘、陶瓷、捏面、纸扎等项目。2007年,福建师大美术学专业师生与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师生组成“闽台民间美术联系考察队”,对泉州、厦门、漳州三地的传统工艺和样式及土楼建造进行考察。这些工作都为本套丛书的采访和整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的研究不仅是对往事的简单再现,而应深入到大众历史意识的重建上来,延长民族文化记忆的“保质期”,使得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理解、接纳甚至喜爱传统文化。诚如当代口述史家威廉姆斯所说:“我越来越相信口述史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编纂近代史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还可以为研究过去提供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即它可以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审视过去。”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10/14/content_1215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