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我国抗生素研究新领域的王嶽教授

发布时间:2013-05-30浏览次数:1067

  

王嶽教授,福州人,生于1915年,卒于19859月,享年71岁。他一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40余年,历经坎坷,但都被他坚强意志所克服。他是一位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创建和发展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现将其经历及科研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从年青求学时期到成为教授的历程

王嶽教授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牧师,小时在福州三一中学念书,18岁时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37年毕业后在燕京大学化学研究所任研究生兼助教。因抗日战争,学校内迁,于是他先到昆明的清华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后来又辗转到成都的华西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41年他因仰慕土壤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而到美国乌拉哥大学研究院攻读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生,于194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乌拉哥大学授予他一把金钥匙。

读研究生期间,正值其导师瓦克斯曼研究链霉素的紧张高峰时,研究所内正忙碌地从土壤中分离链霉菌,发酵、提取链霉素,并对小白鼠进行毒性试验等研究工作,虽然他没亲自参加过这些研究工作,但在实验室内耳濡目染了其研究的全过程,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链霉素由于治疗肺结核病的卓越疗效而获得了诺贝尔奖。1944年他虽然在美国默克药厂找到了工作,但因其母病故而赶回国内奔丧,并受聘为中央卫生实验院技师,1948年末举家从重庆迁回故乡福州,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和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大教授。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与余宝笙教授合作为生物化学研究生导师。

二、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

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王嶽教授始终坚持科研工作,并指导毕业班学生做毕业论文。早期他指导学生从药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测定其抗菌性能。解放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由于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致使我国抗生素等药品极度短缺,因而更加坚定了王嶽教授对抗生素研究的决心。

195212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我国今后抗生素研究和生产的发展方向。王嶽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接受了抗生素的研究任务。回校后他积极筹备开展研究工作。1953年夏天他指导四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因陋就简,克服设备和条件的困难,开始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寻找新抗生素的研究工作。他的工作很快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重视,并于1954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兼任研究员,福建师范学院正式成立了抗生素研究室,正式派给他两名助手,拨给专款补助费和设备,以充实实验条件。

1955年王嶽教授和助手们从长安山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抗肿瘤抗生素“23-21”,经提取得到结晶,然后进行临床试验,此成果于1956年夏天在上海新抗生素会议上报告后,获得与会专家的重视和好评。放线菌素“23-21”获得了1979年福建省科技大会奖。

三、开拓抗生素研究新领域

王嶽教授在科研中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他不仅坚持把握住抗生素研究的方向,而且不断开拓抗生素研究新领域。6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要从小单孢菌中寻找新抗生素,研究室从1965年开始这项工作,在短短的五年中克服实验设备条件及经费等种种困难,他和助手们从菌种分离、发酵、提取、鉴别到生产,以及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环节中,出色地完成了庆大霉素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嶽教授在政治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中断了研究室的重大科研任务,但他仍惦记心爱的抗生素研究室。“文革”后他希望恢复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研究室领导和群众热情地欢迎他。1979年王嶽教授回到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此时原研究室已与福建师院分离,成立了省微生物研究所)任所长。为了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他勇于创新、积极改革,提出了撤销研究室设置,改为按研究任务自由组合,实行课题责任制,课题组由所长直接领导管理。这些改革和实践,对促进研究所出成果出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除了保留从小单孢菌中寻找抗感染药物以外,基于生物体内酶和抑制剂共存的理念,他在我国首次提出开展酶与抑制剂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如:免疫抑制剂和酶抑制剂等新品种。研究所在短时间内相继从小单孢菌中找到了比庆大霉素疗效更高更安全的紫苏霉素和武夷霉素。庆大霉素在全国广泛应用后,他敏感地意识到庆大霉素组成分含量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提出组分分离的研究课题,几经努力,成功地分离出高纯度的庆大霉素单组分C1aC1C2,对鉴定庆大霉素组分,质量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镰刀菌中找到用于器官移植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在链霉菌中找到酶抑制剂——抑胃霉素等新品种,并投入生产,为我国的医药工业增添了一批新产品。

王嶽教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认真负责,并精心指导年青的科技人员,深受学生与员工的爱戴。他一生的许多阶段,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出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微生物学及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