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和梦---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赖爱光

发布时间:2013-05-30浏览次数:1381

 

近日,在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表彰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名单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老劳模、老典型,他就是福建省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赖爱光。

与光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的赖爱光,30多年来,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孜孜不倦地追逐着光和梦,奉献着对祖国对党的忠诚和热爱。

光学领域的“采蜜人”

赖爱光,1942年出生于印尼,196011月他与孪生哥哥一同回国求学。1965年他从福建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就一直在国内从事光学系统的科研工作,成为全国光学电子行业有影响的专家。30多年来,赖爱光凭着一股对光学事业执著的爱,不断向更高领域攀登,设计研制了200多种电子工业急需的镜头,50多项填补了光学产品空白,多项产品的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两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0多项获三等奖,20项获三等奖。

成绩来自于艰辛劳作。在赖爱光的工作日程表上,从不分上下班,从没有节假日,就如一只在光学领域里的不知疲倦、辛勤劳作的小蜜蜂。对此,光研所副所长王敏深有感触地说:“赖所长睡眠严重不足。平时他总是在八点上班前就早早赶到了所里,出名后社会活动多了,可他从不因此落下工作,时常在晚上前来加班。即使是在周末,你也能在所里见到他的身影。”

当年设计大面积液晶面板光创曝光机时,他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中。为争取更多的时间搞设计,他常常顾不上吃早饭,匆匆忙忙往口袋里塞几个馒头,赶着去研究所。有几次中午回家,爱人看见他两只裤袋里鼓鼓囊囊的,往外一掏,竟是冰冷的馒头,爱人心疼地“责备”他:“你早上又没吃饭?”面对爱人的“责备”,赖爱光回答:“一忙,就忘记了。”

“光学领域发展太快了,技术不断升级,我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干这一行的人,已经有点感觉跟不上了。”赖爱光感慨地说道。所以,他在工作之余,总是抓紧时间“充电”。前些年,电脑兴起,赖爱光虚心向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电脑及网络知识,每个周末泡在单位电脑室里,上网查阅行业最新动态。去年,光研所里添置了美国一套光学设计程序,内容全是英文,于是赖爱光把不熟悉的单词全部抄到一个小本子里,随身带着,利用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拿出来背诵。现在他对这套程序的使用已是得心应手,用它设计了19项产品,并借助它对过去生产的产品进行一系列改进。

近年来,为适应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提高我省光电子技术科研和产品开发水平,赖爱光把眼光放在了怎样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上。从2000年开始,他和同事们一起筹建省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把这当作实现新一轮创业的大事来做,自己兼任实验室主任,在繁忙的工作里亲自抓方案论证、项目审批、引进设备、场所改造等具体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226日,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光研所的全体职工为之欢呼雀跃。

探索产业化之路

赖爱光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化的初步探索。

1987年,赖爱光在福建省电子精密光学设备公司任总工、总经理。一次,一位来访的荷兰籍外商谈起望远镜在欧美需求量很大,并留下了一个样品。赖爱光听完后记在心里,带着一批科研人员开始摸索。当时,公司不少人对此很不理解:做望远镜我们没有基础,风险又大。赖爱光顶住压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策划和设计工作,工艺上有新问题,他虚心向全国同行老专家求教。两年后,望远镜投入批量生产,很快形成近百万架生产规模,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最高峰时一年可为国家创汇1000多万美元,使我省成为全国主要的望远镜出口基地。

1997年,赖爱光调到省光学技术研究所任所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搞产业化,要把开发的产品推向市场。”赖爱光带领全所开始了产业化的尝试运行,成立了福建佳光光学设备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将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改进设计,并依据市场需求研制了一批新产品,逐步形成了 C h i k o n 佳光)四大系列的电视镜头和特种光学镜头,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而在产品的产业化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赖爱光事必躬亲,和员工一同加班熬夜,下车间,核对数据,全程跟踪。

谈及光研所未来的发展定位,赖爱光说:“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它的发展方向和优势在于科研开发,要以技术型为基础,走产业化道路。我们做大众化产品没有优势,要做就做高档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起 C h i k o n品牌名称的由来,赖爱光说,其中蕴含了一个雄心壮志,那就是要做中国的“尼康”。

今年4月,光研所被列为全省首家开发型科研院所改制试点单位。其实,从去年5月开始,赖爱光已先走一步,在光研所实行效益工资制度。赖爱光还带头给自己定了任务指标,没有完成任务,也要和大家一样扣奖金。所里的员工纳闷了,赖所长是一把手,根本没有必要和员工一样承担具体任务。赖爱光却认为这是件好事:现在所里正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比较困难,有了新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里才能发展得更快。我要带好这个头。

对于过去的成绩,赖爱光淡然处之。“我现在只想脚踏实地做几件事情,尽快让企业赚钱,先养活一批人,再谈扩大事业。”6月,赖爱光正在忙的一件大事就是光研所要迎接 I S O9001 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最近他为此忙得焦头烂额,并透露“我的心里还真有点紧张”。

赖爱光把自己的专长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既有技术专长又通晓市场规则的综合人才。“所里的年轻人成长很快,有了这么一支队伍,我可以放心交班了。”为了光研所,赖爱光真的累坏了;“等企业开始赚钱了,我就退休,好好睡上一觉。”赖爱光道出了自己退休后心中最大的一个愿望。

“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一名共产党员”

多年来,赖爱光多次被评为省劳模、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他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从1982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四、五、六届省委候补委员、委员,省三、四、五届科协副主席。

身份地位变了,头上的光环多了,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从来没变过。“走到哪里,我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敬业尽职,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去年6月,赖爱光患上了下肢静脉血管疾病,行走不便,经常头晕,两条腿也渐渐浮肿起来。他没有吭声,买一些药吃又坚持上班,所里的其他领导反复劝他上医院,他都拒绝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把他强行拉到了医院。凭他的身份、待遇,完全可以住高干病房,但他却选择了8个人一间的大病房。他说:“还是为所里节省点费用吧,这样就挺好的了,有人说说话也不闷。”前来探望的省委副书记卢展工见到了此情此景,当场叫来医护人员,硬是用推车将他“押”进了高干病房。在住院期间,他还时刻不忘工作,副所长王敏说:“赖所长是把研究所搬到了医院。”

如今赖爱光一家四口住的仍是1986年盖的砖混结构的套房,80多平方米,老式客厅又窄又小,多来几个客人连转身都难。其实,赖爱光有很多次调房的机会,但他都让出去了。前几年,省人事厅为一批专家安排了130平方米的房子,名额到手了,他又推荐给了别人。为此事,爱人与他“吵架”,他却反过来劝她:“我们住了大房子,那人家呢?还有别人住得比我们差呢。”赖爱光的爱人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效益不好,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也陆续进了民营企业工作。可他从来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要求,为亲人走走“后门”。

前年,省财政厅拨款20多万元给赖爱光配小汽车。钱拿回来后,他却买了一辆“东南得利卡”,作为所里的工具车。他说:“这样所里的人可以一起用,坐的人多,还能当生产用车。”如今,他每天还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车程大约40分钟。对此,他幽默地说:“骑自行车有啥不好,看,几个月下来,我的肚子还小了一圈呢。”

这几年,同行业内的一些厂家得知赖爱光快要退休了,纷纷找上门来“挖”他,有的还开出了一个月一万多元的高薪,他不为所动,一一谢绝。

1960年,回到祖国时,按规定他有权力选择国籍,但他根本没做过多考虑就毅然选择了当一名中国的公民。回国40多年来,赖爱光胸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多奉献少索取,不断地拼搏进取,他的高尚情怀令人敬佩。“当年是祖国和党敞开怀抱接纳了我们,培养了我们,哺育我们成长,一个人要明确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赖爱光吐露出他的心声。

           见习记者 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