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以《闽籍学者陈志坚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为题,《福建日报》以《闽籍留美学者陈志坚三获美国大奖》为题,报道了我校生物系81级校友陈志坚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的消息,并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人民网4月16日报道:
闽籍学者陈志坚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
日前,来自福建的美国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博士由于在分子生物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这是陈志坚博士继获得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德克萨斯研究最高奖――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再次获得科学界大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
陈志坚博士是一位从八闽大地走出去的精英人才。此次获奖不仅为他自己,也为祖籍国、家乡又一次赢得了荣誉。他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博士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博士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15位获得诺贝尔奖,有140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福建日报》4月19日报道:
闽籍留美学者陈志坚三获美国大奖
(记者 徐占升 通讯员 袁沁茹)
凭借着在癌症和免疫力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闽籍留美学者陈志坚被美国科学院授予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
此奖项奖金25000美元,用于奖励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做出最新重大发现的青年科学家。自1962年以来,已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这也是陈志坚继2005年度获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第三次获得科学界大奖。
据了解,陈志坚本次获奖是因为他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对细胞对病毒性感染反应的基本机制进行深入探索,阐明了聚泛素在激酶信号级联反应中的作用,发现了先天免疫和线粒体膜蛋白之间的全新链接,构成类似朊病毒的聚合物以激发抗病毒反应。
陈志坚出生于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目前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这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研究员中有140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15位获得诺贝尔奖。
陈志坚1985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取了本校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第二年又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该校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1年,陈志坚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起成为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科学家,并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
1994年陈志坚还曾加入波士顿一家生物制药公司(ProScript Inc)从事抗癌新药开发。其中一项新药(VELCADE,万珂) 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至今全世界有16万以上癌症病人用此药,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