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潘玉腾: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17-11-21浏览次数:1392

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来源:福建日报   2017-11-20  09版  求是)

  

潘玉腾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方略之一,做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使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文化的强盛和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过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科学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也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重点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大力提升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再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才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才能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治国理政、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迪,至今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守与追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激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孕育和成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之中,这些精神财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九大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正是汲取革命文化营养和智慧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成果的精神结晶和文化提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在党和人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以改革创新“硬举措”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群众所理解、转化为自觉行动,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既加强正面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又加强理论辨析和引导,做到理论上清醒、信仰上坚定。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硬性规范”转变、由“普遍认同”到“共同践行”转变。

第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在人民的生活中寻求艺术创新的方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艺术精品,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同向,在“均衡”和“惠民”上下功夫,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事业,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主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第三,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坚定文化自信,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