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亦师亦友情谊深

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192

亦师亦友情谊深

——读《平生风义兼师友——适斋序跋与书评》

(来源:福建日报  2023-03-28  07  武夷山下)

孙景鹏

郭丹先生的《平生风义兼师友——适斋序跋与书评》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如副标题所示,这是一本由序跋和书评构成的文集。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是作者为他人著作撰写的序;第二辑是作者近几十年来写作的部分书评;第三辑是作者个人部分专著、编著的序跋。这些文章大多随书出版,或在报刊上发表过,有人认为将其收集起来出版意义不大,实则不然。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虽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许多人都是先读前言后记,或者说序跋。为何如此,无须多言,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懂的都懂”。本书中的序跋多为学术著作而写,如刘世南的《在学术殿堂外》、徐志啸的《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孙纪文的《清代文学探赜集》等,无论写作这些著作的作者,还是阅读这些著作的读者,大抵常与学位论文接触,大多都对论文的“致谢”青睐有加。如果将学位论文视作一本书,那么,其“致谢”部分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跋”。近些年屡屡出圈的“致谢”,如黄国平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再如刘牡丹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十年星城求学路,数载埋首业方成。攻博四秋,上下求索,殚精竭虑,终成拙论……”等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甚至落泪,从中可见“跋”的巨大魅力。放眼文坛,这些年来,“序跋集”层出不穷,如王光明的《前言后语》、余光中的《井然有序》、凌鼎年的《凌鼎年序跋集》、阿来的《群山的声音——阿来序跋精选集》等,还有“文集”和“全集”中的“序跋卷”,不胜枚举。各大出版社对这些书籍的青睐本身也表明该类书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出版意义重大。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书名出自李商隐的七言律诗《哭刘蕡》,该诗尾联为“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这里的“师友”显然指的是刘蕡,他是宝历三年(827年)进士,擅长作文,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但终因宦官诬害被贬,客死他乡。李商隐长于写作,善于交际,其交往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仕途人物”“礼尚往来”“酬和诗友”“志同道合”四类;虽然常被后人提及的是“酬和诗友”,但真正和他交心的是“志同道合”,刘蕡正属此类。刘氏死后,李商隐忍痛写下《哭刘蕡》,既伤悼朋友,又为之鸣冤,情深义正,感人肺腑。如果说“亦师亦友”是老师的最高境界,那么,“亦友亦师”应该是朋友的最高境界。《平生风义兼师友》包含66篇文章,书写对象除了亦师亦友的老师、亦友亦师的朋友,还有与作者合作的博士后和他指导过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既有年近花甲的博士,又有年轻活泼的硕士,不管年龄大小、学问深浅,作者都将其视作朋友,甚至是亦友亦师的朋友。在一篇跋文里,作者写道:“我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在学时我们是师生关系,毕业之后,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只要用心阅读书中的作品,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作者将教书育人视作天,将师生情谊视作地。事实上,对教书育人的投入和对师生情谊的重视,正是本书的特色和亮点。“平生风义兼师友”可能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但这种精神、这份情谊历久弥新。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就被奉为教师的天职。郭丹先生自1987年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以来,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不计其数。本书中的“序”有不少都是为学生而写的,如《先秦两汉史传叙事的新探索——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叙事研究〉序》等。事实上,为他人作序是一件非常繁难的、出力不讨好的事:其一,如果想把序写好,作序者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全书、精心思考、认真撰文。其二,倘若表扬得太多,会有吹嘘之嫌,不仅作序者心理这一关不好过,而且可能遭受读者的批评;倘若批评得太多,就会令索序者不满,甚至弃用作序者精心撰写的序文;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果尺度掌握得不够好,作序者就会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其三,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好坏优劣最难评判,纵是花费大量精力把序写出来了,纵是表扬与批评的尺度把握得刚刚好,还面临着“究竟写得好不好”的“世纪难题”。但尽管如此,面对学生的请求,老师通常总是有求必应;放眼望去,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大多都是“师者”干的。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相信通过这本情深意切的文集,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郭丹先生的了解。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3/25/content_26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