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奇人”往事中的两岸情缘

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499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两岸往来密切,往返便利快捷,而在百年前还远非如此。那时的人们去台湾要经历怎样的艰险?台湾岛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和面貌?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庆元教授来到福州大梦书屋,以其主编的《台湾古籍丛编》中所收录的林树梅诗文为例,讲述了这位“奇人”在闽台两岸的经历,讲述了他笔下的两岸往来以及台湾风情,让读者了解——

“奇人”往事中的两岸情缘

(来源:福建日报   2019-11-25  12  读书)

本报记者 李 艳

“奇人”林树梅

陈庆元教授说,《台湾古籍丛编》是一套大型文献整理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作者包括了33位台湾官员文人名士。

《台湾古籍丛编》所涵盖的人物众多,为何单单选择林树梅来讲述?对此,陈庆元教授说:“因为林树梅是一个‘奇人’,他在闽台两地都留下了很多传奇的经历。而他笔下的诗文,也很好地反映了百年前两岸交往,各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庆元教授说,林树梅是金门人,其父亲原本是水师的一个低级将领,家里有五六个兄弟。林树梅两岁的时候,被过继给父亲的上司林廷福,改陈姓林。林廷福做过闽安镇的副将,即福州水师的最高司令官。林树梅七八岁即随父出没风波,客东瓯(温州),走广东南澳、天津、福宁烽火门、海坛、台湾、澎湖、闽安等地。曾读书于金门、海坛、福州。

“为什么说林树梅是奇人呢?因为他虽出生于水师之家,但古文、书法、画画、篆刻都很好,后来成为道光年间有影响力的诗人和古文家。”陈庆元教授还讲了林树梅的一个小故事。他跟随父亲在平潭时,人们挖井时挖到一个铁笛,没有人能够吹响这个笛子,但林树梅可以。后来他将笛子带回金门,晚上在最高峰太武山上横吹,声裂云霄,令人啧啧称奇。

林树梅还奇在自幼随父亲林廷福镇守辗转,南至广东北至天津的沿海水师要塞,历经风波;两次涉险去台湾,九死一生,奇迹般地生还,并绘制《闽海握要图》。

“林树梅十分景仰林则徐,两人相交甚深,彼此赏识。”陈庆元教授说,鸦片战争爆发,林树梅在光泽,奔赴厦门慷慨从军,后入林则徐幕,则徐卒,树梅亦郁郁而死。

林则徐在禁烟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使当时的有志青年林树梅心悦诚服。林则徐后来赴广西,林树梅亦跟随。“林树梅视林则徐为知己,林则徐同样对林树梅评价很高。林树梅的老母亲做寿,林则徐还赠送一幅画给他,这是旁人难得的待遇。”陈庆元教授说。虽然林树梅与林则徐接触时间不长,但林则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他十分钦佩,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林树梅临终口占的诗句中,第一句“深负平生国士知”意思是林则徐把树梅当作国士来看待,树梅谦逊地说,有负于林则徐的期望。第二句“盐车老驾欲何之”,“盐车老驾”语出《战国策·楚策》,意即老马驾着沉重之盐车上坡,蹄失膝折,无法前行,以喻林则徐与其本人均有德才之人,却遭当道者抑制打击。两者命运相近,一生坎坷。第三、第四两句“归来化作孤山鹤,犹守梅花影一枝”,是表示自己生前与林则徐一样壮志未酬,十分惋惜,叹息不已,但死后愿作北宋隐者,如诗人林逋那样,“梅妻鹤子”。

历经“九死一生”

陈庆元教授说,林树梅两次去台湾,第一次是在道光四年他十七岁之时,随父戍守台湾,十九岁返回;第二次是在道光十六年他二十九岁之时,应台湾凤山令曹瑾之邀,协助曹氏治理凤山县,三十岁时返回。“树梅往返四趟,三趟遇险,九死一生,写下不少文学作品,至今仍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林树梅所著去台湾及返回的海上纪行文,著名的有三篇。分别是1824年十七岁时的《渡台湾记》;作于1837年三十岁时的《再渡台湾记》,记录了1836年二十九岁时的经历;以及1838年三十一岁时的《自凤山归省记程》。

陈庆元教授说,现在两岸往返已经非常便利,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还是非常艰险的事情,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毫不为过。林树梅关于这些经历的书写,都记录有这些千钧一发、令人提心吊胆的时刻。

如《渡台湾记》中写道:“八月四日,厦门登舟,出大担屿……飓风骤至,舟颠播欲眩……舱门不闭,水满船且沉。夜过黑水洋,风雨不止。夜伴,众哗曰:‘水漏入舱。’”陈庆元教授说,这是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四日,林树梅随父由厦门航海往台湾的经历。航行最怕的就是过黑水洋,他们在黑水洋遇险,经三日二夜才抵达台南的鹿耳门。而再次去台湾的经历依然艰险,《再渡台湾记》中亦有记载。“十二月,东北风,欲渡鹿耳,必北折崇武,六日启程并往崇武,再由崇武出外洋,为风潮所阻,水米殆尽,鹿耳港水道淤塞,除夕始至。”林树梅第一次去台湾时,父亲是指挥官,第二次去台湾时,是林树梅自己担任指挥官了。他们刚过崇武,就面临缺水的问题,又遇大风,耽搁了几旬日,也就是耽误了几十天。本打算退回去,但又随意外随风飘至鹿儿港前面一点的地方,等到登陆了,才发现居然已经除夕了……

陈庆元教授说,道光十八年时,林树梅为了候风,前后等了几个月,还是遇到了飓风,船只失去控制,本来要回金门,结果漂到了东山。这在《自凤山归省记程》也有描写。

经历着艰辛且惊险的时刻后,林树梅根据自己的经历,观察绘制出《闽海握要总图》,这在当时十分重要。陈庆元教授说:“这份图现在看起来很粗糙,但不要小看这个图,它里面的阐释非常仔细,告诉航行者哪里有沙洲,何处有礁石,这对航海是很好的指引。”

文化血缘相融

“这两次经历,为林树梅的文学写作奠定了风格与基础。”陈庆元教授说,除航海纪行文外,林树梅还写了很多诗文,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得以窥见台湾当时的风土民俗、人文风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好的史存价值。

如林树梅所做《台湾感兴》三首其二中写道:“舟楫乘风任往还,蓬壶疑在有无间。烟波一气连金厦,水火同源出玉山。六月不寒仙草冻,四时常奥佛桑殷。搜奇拟续元虚斌,历遍台阳第几湾。”

这一首诗写了台湾的形胜、风物,描写台湾与金门、厦门距离很近,仿佛只在烟波一水间而已;而现在十分常见的甜品仙草冻,从诗文可以看出,当时已是台湾百姓六月的消暑佳品;台湾气候炎热,扶桑花一丛日开千百朵;诗人打算将足履遍于台湾,搜奇探险,像汉代的扬雄那样作出一篇《玄虚斌》来。

“林树梅深入台湾的腹地,到过的地方多,接触的社会面也广。林树梅在巡行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艰险,但他还是时时观察和记录着台湾的风土民俗,感受着台湾山海的美丽。”陈庆元教授说,同时既写文章又写诗,描写细致入微、反复多次书写去台湾经历的,除了林树梅,似乎没有第二人。纪行、纪实、纪游是林树梅诗文的三大性质,他的笔下既记载了航行的艰辛和险恶,又描述了台湾岛的风土民俗,让人感受着山与海的美丽,令人回味无穷。

林树梅的这些纪行诗文,大多收录在陈庆元教授主编的《台湾古籍丛编》中。这套丛编是我省闽台缘出版项目,2017年经福建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后,社会反响良好。陈庆元教授介绍,本丛编整理出版规模宏大,丛编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丛编的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这套丛编的整理,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陈庆元教授说,从林树梅的诗文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两岸密不可分、渊源已久的情缘。他对台湾民情风俗、民间疾苦、水陆边寨形势、治乱之由,一一观察无不了如指掌,也体现他认为台湾与福建唇齿相依的观念。“而丛编10辑收录的36种文集,更是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融的文化血缘关系。”陈庆元教授说。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11/25/content_1226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