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09-05-20浏览次数:1536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海西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2009120日,《福建日报》在教育版以“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为题,大篇幅报道我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

    

20081229日,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西战略联盟成立。学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共同推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签订战略联盟备忘录。为加强与地市政府以及企业的联系合作,学校与泉州市政府和福州仓山区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书。同时与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以及省广电局等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塑胶行业、信息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海西广电研发等方面展开合作。

   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与地市企业签订了53项合作意向协议,成功对接39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

   作为福建省建校最早、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一直以来就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热潮中,福建师范大学在探索服务海西的新路子方面,服务理念逐渐从“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向“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转变,服务方向由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


校企接力完成产业化

   日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传来喜讯,他们获批成为全国4大氨基酸研发基地之一。“这是福建与麦丹紧密合作的一项成果。”中心主任黄建忠教授说。

   依托生命学院成立的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有5大产学研基地,对福建省的发酵工业创新发展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例如厦门金达威公司,这家以维生素和辅酶Q10为主打产品的本土企业,与中心合作3年,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维生素行业的排头兵。而今年与安发国际(福建)公司的协议则是对福建的食用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这项成果的产业化,期望能让食用菌行业从农业延伸到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科研成果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黄建忠教授这样表示。

   在福建师范大学,企业学校以科研成果接力跑进行合作,以产业行业发展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针对我国目前大多数航标管理仍采用人工昼夜值守、目视、轮船循检等方式,福建师大吴允平博士和蔡声镇教授研发成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这一系统目前已取得30多项国家专利,解决了航标维护的难题,提供了航标管理的科技含量,改善了遥航环境和安全。目前已广泛应用到三峡库区、东海海域、广东珠江、闽江口等航道监控中,合作企业也受惠,新增产值4213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是服务经济社会的主渠道。福建师大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说:“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在科学发展中强化服务理念,在内涵建设中增强服务能力,在机制创新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


文理优势的“化学反应”

   20081210日,德化“2万吨稀土‘壳—核’钙类无机粉体材料”示范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技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重三合一”专利技术。这条生产线以闽西稀土矿、闽东南低品位石灰石为原料,实现了非金属矿多功能化和绿色化应用,同时研发矿山修复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轻质绿色建材。通过示范生产线,“我们希望能用3年时间分批改造闽东南10多家碳酸钙生产企业。”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福建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主任陈庆华高工这样说。

   2006年,省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组建了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2年多来,学院组建9个研发团队,围绕“非金属矿多功能化”、“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和“塑料高性能化”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目前已经完成项目50多项,为4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其成果新增产值5亿元。

   不仅是针对企业,“师大作为文科院校的优势,也应当渗透到理工学科的服务中来。”陈庆华这样说。省委省政府提出“项目带动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福建经济的基础。福建师大为海西服务还善于根据福建各县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开展县域经济的梳理、引导和培育,“从产业规划到企业转型,从经济规划到企业核心技术,提供全程的贴身服务”。

   目前,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已经作了4个县域经济案例。包括仙游县废旧塑料高值化利用生态园建设方案和创新技术应用,德化石灰石产业链,德化矿山资源高值化建设方案、产业布局,漳平县农林废弃物绿色化工业园建设方案和技术集成。

   据统计,仅2008年以来,福建师大与政府、企业签订了近100项科技对接项目与成果合同,项目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

   20089月,福建师范大学出台了《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纲要》,把服务海西正式上升到政策层面,并明确提出了构建“737”服务平台计划。即医学光电科学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科技等7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海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与共享等3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整合工科资源,学校组建成立了工学院,通过医学光电与光电子、工业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程、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友好材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现代农业与水产养殖等7个平台整合学校的文理工科实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海西水平。

   福建师大校长黄汉升表示:“大学应该多和社会接触,多与政府联系,将过去松散的联系变成多元紧密联系,多层次多领域地提高服务功能,真正地让福建师大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上一个层次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