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视野》:福建师范大学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09-09-10浏览次数:102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

 

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规律,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个性彰显。我们把尊重、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赢得了学生的认同,赢得了教育的实效。

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学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之与学生保持“同频共振”; 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大讲坛,邀请国内一流的理论专家来讲学,已经举办了10多个专题,听取报告的学生近20000人次;发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宽辐射的理论学习机制,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等,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二是发挥学生身边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近年来,学校树立和宣传了2007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的西部支教志愿者团队,被菲律宾华人社团誉为“高学历、高素质、高觉悟的中国新生代”的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百分百立功受奖的参军入伍“学生兵”,用微笑当名片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团队等优秀学生群体,涌现了2006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叶超群,2007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标兵”李蕊,“福建省十佳志愿者”张伟诗等一批优秀个人。学校以这些贴近学生的榜样力量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学、比、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每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三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在各学院建立了学生党员先锋站,在每一栋宿舍楼建立了学生党团活动室,让党员时刻服务同学,让同学时刻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无论在艰苦地方、关键时刻,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闪现着学生党员的身影。西部支教志愿者100%是党员,党员在维护校园安定稳定中起到重要、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用专业化的理念和精细化的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把党和国家、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学生的心坎上,真正地把好事做好。

一是精心构筑学生“心理安全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校发挥学科优势,建立了“八个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每年投入10多万元,配备2位专职人员和一批兼职人员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抓好“专家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规范化的学生心理咨询和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建立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放松室等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制定《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办法》,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和“三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成功地控制了多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二是用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我校提出“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一样关心毕业生,用心用情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就业服务。”学校认真实施“就业满意工程”,确保就业人员、经费、场所“三到位”。近两年新建3个毕业生见面供需场所,面积达5000平方米。成立就业指导顾问团和专家组,建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学生办事大厅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一对一”帮扶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和促进这些学生顺利就业。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2008届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2.5%。在已就业学生中,86%到基层、农村就业。我校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真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以人性化的关爱激励学生成才。我校建立了完善的“九位一体”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了二十多种奖助学金。过去一学年,共有16232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资助总额达到3085万元,人均资助金额达到6560元,实现了党委提出的“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物质资助解决具体问题,育人成长是资助的价值追求。学校创立“爱心超市”, 校领导、职能部门、辅导员注重从细节上关爱学生,激发学生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勇气和信心。近两年的各类评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都高于平均值。

三、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一是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校一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已经成为广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百年的文化底蕴从长安山传承到旗山。每学期举办百场学术讲座,邀请全国著名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二是积极扶持学生社团发展,不断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为青年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舞台,铺展出菁菁校园的生活画卷,造就了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学生社团,获得“全国高校十佳优秀学生社团标兵”、“全国高校十佳优秀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称号。

三是注重实践育人,不断激发青年学生服务海西、建设海西的激情。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省建立了50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大学生特有的方式践行“建设海西,青年先行”的理念。学生志愿服务行动蔚然成风。我校已经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四、以维护安全稳定为根本前提,立足于信息预警和矛盾化解,为学生创造和谐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有效信息的掌握和研判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是防范的关键。

一是建立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报送机制。制定《关于学生工作系统紧急、重要信息报送制度的暂行规定》,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形势分析会,对可能影响学生安全稳定的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甄别、及时报送,及时处置。

二是加强网络信息的预警和引导。建立校园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行网络实名制。严格实施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人制度、24小时值班监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校园网安全运行。建立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网络信息员队伍,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

三是畅通和拓宽学生利益诉求渠道。凡是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的出台,都召开听证会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了学生申诉处理办法,成立了大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有效维护学生的权益;通过开展学生接待日,开辟网络留言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发放学生工作联系卡等,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学生关心的问题

五、以创新辅导员工作机制为基础,构建全员化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全方位

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不仅在于数量和素质上的保证,而且在于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我校建立了以辅导员为骨干的七个联动机制,形成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与家长、辅导员与后勤服务单位、辅导员与校关工委老同志的联动机制等,构建学生工作的有效合力,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方位之中。

学校重视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2006年,投入20多万元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辅导员俱乐部,为辅导员交流、研讨工作和业余文化生活搭建平台。200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辅导员协会,建立7个工作核心团队,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2008年,出版了辅导员工作案例集——《用心言说成长》,总结和提升了一批优秀辅导员的实践成果。学校还建立了严格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确保“高进、优待、严管”的有效统一,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

 (来源:《海西新视野》,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