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我校与菲律宾中正学院合办“2+2华文师范教育系”

发布时间:2009-10-28浏览次数:847

 

  51850名菲律宾华裔学生圆满结束了在北京为期45天的中华文化夏令营活动,通过汉语学习和名胜游览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图为菲律宾中正学院院长黄美真女士(前左一)与营员。     李学仕摄

  成功的“2+2

  “我们学校缺乏教师。”“要是中国派驻的华文教育志愿者再多待些日子就好了。”一些海外华文学校往往为缺乏中文教师而头痛。但在菲律宾中正学院院长黄美真博士眼里,这却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用的正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老师。”

  菲律宾华文学校有150多家,但做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院一应俱全的,那就要数中正学院了。

  其实,在几年前,黄美真面临的也是和其他华校一样的境遇,缺乏中文教师是最大的难题。虽然中国政府每年都派来志愿者补充华文教师的缺口,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这只能暂时缓解问题。”黄美真表示,“根本的出路是培养自己的师资。”

  “2+2”,你当然可以把它当成一道答案为“4”的数学题。但在华文教育领域,这是黄美真博士的“独门绝技”。

  黄美真把眼光盯在中国国内。2004年,她做了一项大胆的决定,那中正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合办“2+2华文师范教育系”:中正学院的学生先在教育系学习两年,然后再到福建师范大学读两年。中正学院提供全部的学杂费,每月还给每个学员提供5000菲币的生活费。

  “这个大胆的决定,使中正每年要增加数百万元支出,但这很值。”黄美真笑言:“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为任何华校服务。”

  借力华侨华人社团

  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首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总决赛分外抢眼,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缅甸等8个国家的代表队参与了角逐,最后马来西亚的3名小选手技压群雄,摘得“状元队”桂冠。

  为什么马来西亚队会赢?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叶新田分析说:“一方面由于选手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因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方面的制度比较完整。”而这其中,离不开华侨华人社团的努力:“华侨华人社团系华文教育的根本,若不能动员华侨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则不能很好地发展。”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渊源久远,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华文学校生存空间被打压,更无法获得国家的经济资助。在华校濒临破产之际,广大华人社团纷纷站出来,为民族文化的延续竭尽全力。他们明白,如果民族文化的根断了,就再难以续上了。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教育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总会被称为华校三大机构。为了维护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他们于1987年建立华文教育节,每年的1218都会在全国范围开展活动,奖励华文教育工作者,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在舆论上造势。他们四处奔走,与政府机构官员沟通,为华文学校争取生存空间。办学需要经费,华侨华人社团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渐成体系,现有1290所华文小学(学生64万人)、60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6万人)和3所华社民办学院(学生4000人),学生总数超过70万人。

  让中文成为兴趣

  “现在的华文教育起初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汉语的学习难度加大,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也逐渐失去兴趣。”奥地利维也纳华文教育中心的赵国刚博士坦言。他所说的,正是当今华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

  问题归问题,但总有解决之道。当今世界是网络世界,学生最容易被网络上的事物吸引。美国一些华文学校就利用网络媒体,建立虚拟教室,激发学生兴趣,快乐学习。

  欧美澳国家华文学校多是周末班,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澳大利亚新金山文化学校校长李树军受国内学校举办相关活动的启发,举办“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同乐。“效果还不错。”李树军表示。

  苗苗中文学校校长曹红燕同样来自澳大利亚,她在教授中文时发现一个问题,讲解《颐和园》一文时,学生因为都是从小在国外生活,对颐和园没有什么印象。她就和其他老师加班加点,找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不仅让孩子们对颐和园有了直观的印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中文水平。

  据西日本华人教育者协会会长胡士云介绍,日本的华校和华文教育组织每当逢年过节,总会组织大型中华文化活动,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寻根之旅’的活动很不错,学生都是在家长催促之下才去的,但结束后对汉语学习兴趣大增。”南非开普敦中华学校校长刘芝祯说。她的学校每年举办3次中文比赛,考察学生成语、查字典、打字等技能,效果也非常好。   本报记者   杨子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10-27原题《没有当地政府足够支持 海外华校怎样“留根”?》)

没有当地政府足够的支持,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充足的办学经费,学生厌学情况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都是海外华校面临的部分困境。然而却在这种条件下,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日益兴旺,这其中有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