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采访我校教育学院李林老师

发布时间:2009-11-24浏览次数:65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正确认识,并对其今后一生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任何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

    近几年,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据一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目前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更不要谈建设祖国。”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心理学会秘书长李林说,青少年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呵护,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据了解,目前,我省心理咨询人员主要由这几类人群构成:心理学教育学出身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专业的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教师。从目前状况看,这支队伍无论人员数量或职业素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极不相称。有些人员仅有短期培训或自学的知识背景,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大多数也未曾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理论和专门技能培训。

    众所周知,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人格、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保障部出台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不少人通过培训、考试取得证书,一些私营心理咨询机构也随之发展。“在心理咨询行业中,资历远比资格更重要。”李林说,这类心理咨询师,往往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本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个案要求。

    “在我省,像仓山区青少年咨询中心这样的公益性咨询中心很少,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咨询师的素质。”李林认为,目前许多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认识不够,家长不仅要努力营造好适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而且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障碍,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来源:《福建日报》 2009-11-23  原题《青少年心理健康 需要共同关注》)

    本报记者 王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