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孙绍振先生不老的情怀

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孙绍振先生不老的情怀

(来源:福州晚报  2025-06-28 A07版 二梅书屋

李治莹

 

2025年又是孙绍振先生学术著作的丰收年。近日,《孙绍振文集》(20卷)在榕举行研讨会,众多知名学者云集。作为孙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弟子,我想呈献给先生的,除了祝贺,还有对孙先生为人师表及不老情怀的无比景仰。

在课堂教学上,孙先生是教授中的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孙先生是先生中的先生。这早已经是万众同声,山海同证。孙先生虽然是鲐背之年(90岁)的上寿之人了,却情怀不老。近年来,当我去拜望先生时,先生仍会关怀地对我说:年岁不饶人,你也一步步走向老年了,小心谨慎为要。2022年疫情期间,我罹患心脏病多次住院治疗。经过这个重疾,我便以“时时可死,步步求生”这八个字为座右铭。也因此在拜望先生时常会心有戚戚地说:我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度过。先生一听:立刻纠正说:错!应当把每一天当成节日来欢度!“末日”与“节日”,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

我常常想起孙先生关爱我的一件事:我是福建师大第三届的工农兵学员,不但上山下乡的五六年期间不敢谈情说爱,入学师大了仍然不敢造次。直到毕业留校年近而立,居然还没有交往过女性。一天,去看望先生时,他忧于我的个人问题尚未解决,主动提起了去三明纺织厂学工时的一位女工。看到我一时间手足无措,便一脸慈爱地说:这样吧,我亲笔给小叶写封信,如无意外,想必此信会起决定性作用。边说边龙飞凤舞,信写好后还不忘贴上邮票,说这是“一条龙”服务。但由于这位姓叶的女工心心念念要回上海,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可直到如今先生还为此遗憾,说这是他为学生做媒罕见的失败。

对学生的家事尚且如此,面对学生的学业事业,他就更加上心了。孙先生有位早早在《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分析当代先锋小说前途的弟子。其深邃的文风和目光远大的气度,让孙先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好苗子,于是主动问询他是否愿意留校工作。虽然后面留校历程颇多曲折,但最终功到事成,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子,如今在教学和学术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另有一位也被孙先生认定是人才的弟子,为他游说了中文系上下,希望让其留校任教并继续深造。在学校人事部门已经将档案往该生的家乡寄出,几近“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孙先生依然毫不气馁地为其奔走,终于扭转乾坤。事实证明孙先生果然是慧眼识珠,这位差一点就成为乡村教师的弟子,后来不仅在母校福建师大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最后还成为首都师大的文科领军人物。

还有一位学生的研究生论文被有关专家评为“看不懂”,而孙先生坚决认定创作者在学术上很有见地。于是,在论文评审会上孙先生力排众议,使得这篇论文得以通过。这位学子就此展翅飞翔,从东南的福建飞到了北京,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文科学术领域的先锋。

……

不仅是学业、事业,孙先生对于已毕业学子写作的关注也细致入微。

一位同窗热衷于写诗,一次,他将一组写边防哨卡的诗稿寄给孙先生。孙先生的回信中,不仅对精彩的句子予以鼓励,还在不满意处认真作了批注。更让这位同学在梦中都会笑醒的是,孙先生还将这习作推荐给著名的大诗人、解放军文艺社的社长李瑛。

孙先生教学繁忙,学生无数,许多人将自己作品寄给先生时,都猜想他应该无法拨冗,对于是否能收到回信并没有太多期待。然而事情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孙先生不仅很快就回复,还常附上认真的点评:这首诗的开头还不错,后面就太拘泥了……云云。诸如此类的大小故事,在孙先生60多年的从教为师生涯中,不胜枚举。孙先生大爱无声,泽被学子,让多少门生故旧感恩于心。

有一位已移居新西兰的学生这样评论自己的老师:才气超然、学问高深,集师者之大成。

无论在哪里,孙先生总是以大爱之心做事,用感恩之心做人。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伞。而这把为他人遮风挡雨的“伞”,时至今日,始终没有放下,一直都在孙先生的手上。

孔圣人的“知者乐,仁者寿”这六个字,孙大先生受之无愧。

https://mag.fznews.com.cn/fzwb/2025/20250628/20250628_A07/20250628_A0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