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陈辉:马来西亚的福州诗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115

马来西亚的福州诗钟文化

(来源:福建日报  2023-05-16  11  理论周刊·读书)

陈 辉

诗钟,又名折枝诗,始创于清代的福州地区,继而推广至全国,流风余韵至今不衰。它是福州文人在诗歌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创造,更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人徐兆丰在《风月谈余录》中称:“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系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云。”诗人们在一炷香工夫内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截稿,所以叫作“诗钟”。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福州已有不少诗钟社,主要有志社、源社、托社等。福州在当时被冠以“诗钟国”的美誉。全国的诗钟社也多以闽人为主,特别是闽籍文人聚集的地方尤甚。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等闽籍士大夫均精通诗钟,并有佳句流传。如林则徐“陈、人”一唱(两字分嵌上下句第一字)“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沈葆桢“雪、平”一唱“雪天裘被分朋辈,平地楼台望子孙”;陈宝琛“瘦、生”四唱“梅花虽痩无寒相,松子初生有大才”。据传当时闽籍士大夫在京任职时,约一批同乡好友文人雅集,以折枝之文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折枝诗逐渐推广至全国。

20世纪初,随着大批闽籍华侨前往马来西亚地区,福州的诗钟文化也随着先辈漂洋过海传入当地,盛况延续至今。马来西亚的诗钟文化起源于沙捞越的诗巫。1900年,著名的华侨领袖黄乃裳与沙捞越的白人统治者布鲁克签订垦殖条约,带领福州十邑的乡民远涉重洋,拓荒开垦,创建了蜚声海外的诗巫“新福州”垦场。

《诗巫福州垦场五十周年纪念刊》收录的《文苑》一文,其“前言”曰:“本垦场成立伊始,黄乃裳先生和同志们舟车纪事,垦建感吟,便已带着极浓厚的文学气氛。后来村落繁兴,学校遍设,学士名儒,越来越多,他们也各有创作,抒写胸臆。”诗巫浓厚的文化氛围主要归功于垦民当中包含不少的知识分子,即教师、医生和牧师。随着这批知识分子南下,福州的诗钟文化也被带到诗巫。

诗钟文化在诗巫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81957年)。据《诗潮吟社诗钟选集序》记载,“诗巫之有诗钟,始于民元七年(1918年)之秋,其时擅于折枝吟者,厥为陈桐侯、严菁斋、黄艾菴、诸茂才,每当课余之暇,集作诗钟。邀同道二三子,拈字焚香,埋头索句,诗成互相评取,友谊诗情,兴趣不浅”。诗巫的诗钟活动始于1918年,一批对古典诗词充满兴趣的流寓文人在闲暇之余为了联络友情,开展诗钟创作。

1930年冬,诗巫地区开始有定期的诗钟活动,参与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每逢周末夜晩,诗文爱好者聚集在一家名叫乐天然的茶室。参加诗钟竞赛者每人限作五联,每联收费英币一角,收取的费用作为优胜者的奖金,然后众人拈字焚香,限时交卷,由当晚的主持人评定诗钟作品的优劣,诗友们争相咏唱佳句,其乐浓浓。

1936年春,从星洲到诗巫主持教务的牧师李涤凡,联络志同道合的诗钟吟友,倡议组织诗社。诗社成立后,发诗卷、拈眼字、订缴期、聘词宗,将获奖作品揭榜于《鹅江日报》上。一时间诗巫文风鼎盛,如同清代同光时期福州文坛的盛况再现拉让江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诗巫于1942年沦陷于日军的铁蹄,诗社吟侣四处流散,诗钟活动也因此绝唱销声。1946年诗巫光复后,诗社社友黄玖而为其父七十大寿征诗,号召诗社前社员于寿诞时雅集,诗社重新活跃起来。但是当时诗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团体,而是附属于诗华教师会。

第二阶段(1957年迄今)。1957年,诗巫诗华教师会主席刘贤任倡立诗潮吟社。诗潮吟社以阐扬中华诗教、涵濡古夏民德为宗旨,召集诗友30多人。1959年,诗潮吟社向沙捞越政府注册成为独立社团,脱离诗华教师会自立。建立后定期召开诗钟创作活动,早期规定每月一次,后来改成两月一次,数十年如一日,延续至今,未曾间断。

诗潮吟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将收集的诗钟作品整理出版。在诗社成立前,早期的诗钟作品多刊登于《鹅江日报》等诗巫当地的旧报纸上,数量有限。一些诗人的诗钟作品因为没有出版,随着岁月流逝、战火洗礼、缺乏妥善收藏等原因散佚不见,极为可惜。诗社成立后,自1959年出版第一集《诗潮吟社诗钟选集》以来,至今已经出版了10集选集。据马来西亚诗人徐持庆统计,10集选集中共收356个钟题,所刊载的诗钟及诗词作品共有32350首,其中诗钟作品达到29392首,数量洋洋可观。

此外,诗社在推广诗钟文化、栽培诗钟人才方面也卓有成效。自1997年开始举办诗词研习班,广招会员,目前会员人数已经超过80位。2001年,开办诗钟研习班,指导老师黄政仁、游思明等都是诗巫当地著名的诗人。还积极推动与福州同乡的联谊,诗社于1986年与古田诗词研究社、闽清梅声诗社结为姐妹社,进一步扩大了诗社的影响力。诗社也主动加强与马来西亚古典诗社的合作,助推诗钟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2013, 诗潮吟社加入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简称“大马诗总”),成为大马诗总的第九个属会。大马诗总每一年都会举办“马来西亚全国诗人雅集”的盛会,会集了马来西亚全国的诗词写作者、爱好者。2015年诗钟成为大马诗总继诗、词、对联之后的又一项常设的比赛内容,这说明诗钟的魅力已经由诗巫扩展到马来西亚全国。

除了诗潮吟社,诗巫的福州公会在传播诗钟文化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福州公会一直致力于弘扬福州乡土文化,诗潮吟社与福州公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注册地址就是福州公会,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诗潮吟社的倡立者刘贤任以及历届社长姚峭钦、刘镜川等祖籍都是福州。福州公会还积极举办诗钟研习班,希望将福州文化瑰宝诗钟代代相传,同时鼓励不同籍贯人士参与学习,这也体现诗钟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跨越地域、籍贯的限制。

诗钟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诗人们在诗钟创作中表达的内容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第一代南迁诗人,他们的诗钟作品多体现对故土的思念和乡愁情怀。诗人游允泰,祖籍古田县,1937年南来到沙捞越诗巫定居,为诗潮吟社创始人之一。1959年出版的《诗潮吟社诗钟选集》收录其以“今日一唱”为题的诗钟,“今凉宦梦归心紧,日切乡思容易寒”。这首诗钟体现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魂牵梦萦和归心似箭之情。这类以思乡为基调的作品在第一代南迁诗人的诗钟里十分普遍。

随着第一代南迁诗人的相继离世,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二、三代诗人成长。他们的诗钟更注重对马来西亚本土的人、事、物的描写,代表了他们对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热爱,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2013年出版的《诗潮吟社诗钟选集》第九集收录的作品,如“今春祈盼烟霾散,逐日寻求马币升”(汪义英)、“华族同心兴教育,团员共策创商机”(汪美玲),这些诗钟反映的多是经济发展、教育振兴、华族参政等马来西亚当下的时事话题,而中国情怀的流露则寄托了他们深层的寻根意识和文化乡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5/16/content_27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