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家庭和睦事业兴 尊老育幼有良经——记机关党委陈颖、魏稼家庭

发布时间:2018-03-01浏览次数:1566

家庭简介:

陈颖,1962年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学报哲社版主编、编审,传播学院、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优秀编辑)奖、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等。妻子魏稼,1962年生,中共党员,学校办公室机要文电室原主任、六级职员,曾多次荣获机要保密行业全省先进工作者。夫妻育有一子,现为高校辅导员,尽职尽责,传承家风,敬业奉献。

这是一个温馨美好的三口之家,三位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互谅。工作上,他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生活中,他们孝老爱亲、传承良好家风。在真挚的亲情里,互相鼓励,一同前行。

同中国千千万万个三口之家一样,陈颖、魏稼的家庭也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家庭。如果说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那么责任则是让纽带变得更加紧密的重要链环。“这种责任感,往小讲是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往大讲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在陈颖、魏稼看来,这份对家庭、工作的责任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这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絪缊着温馨和质朴的家庭氛围。

夫妻和谐比翼飞

融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基础。结婚29年来,夫妻俩不断在柴米油盐中磨合靠拢,渐渐形成了互补的默契。陈颖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魏稼在西北长大。南北结合的家庭首先面临着诸如饮食等生活习惯的相互适应问题。刚结婚头几年和父母住一起,魏稼只好顺应公婆的饮食习惯,尽管有诸多不适应,但没有太多抱怨。后来学校给夫妻俩另分了一套住房,丈夫体谅妻子从小生活在北方形成的饮食习惯,主动向她靠拢。其次是一些生活细节的融合。从小生活在省会兰州市的魏稼有出行遵守红绿灯的习惯,而在乡镇长大的陈颖则没有很强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刚结婚那阵,两人一起骑自行车上街,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陈颖随大流闯了过去,而魏稼则停下等绿灯。妻子抱怨丈夫不遵守交通规则,丈夫却辩解“大家都闯红灯,自己不闯显得很傻”。观念和习惯的冲突尽管带来了二人之间小小的不愉快,但最终当然是丈夫向妻子学习,改掉不守交规的陋习。“两人性格的差异、生活节奏的快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在家庭生活中都需要不断谅解、包容和相互适应”。陈颖认为,体谅是最好的磨合剂。

他们对彼此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的。魏稼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节假日有时也不能休息。每逢妻子无法按时下班,陈颖总是耐心等待,无论多晚,两人都一起回家,这在机关已传为佳话。遇到紧急情况,陈颖深夜陪护妻子到办公室办理急件不是一次两次。“有一次是在凌晨2点多开车陪她去,我实在困极了就趴在方向盘上打盹,等到她办理完毕,天都亮了。她的工作性质特殊,作为家人只能理解和支持。”陈颖憨厚地笑着说。

魏稼对丈夫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我校哲社版学报是全国核心期刊,很多作者希望在学报发表文章,作为主编,陈颖要经常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偶尔,一些熟人也会通过魏稼向陈颖传话,希望给予关照。当文章经过专家审稿达不到发表的质量要求,需作退稿处理时,妻子总能支持丈夫的公正决定,从无怨言。两人近亲属中有许多是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但陈颖从未给予特殊关照,降格在学报发表过论文。这种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处事态度,不仅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也是良好家风的折射。

尊老教子乐融融

晚辈和长辈关系的和谐是家庭文明的重要标志,尊重关怀老人是晚辈妥善处理和长辈关系的要义。这个家庭有380多岁的健在长辈,夫妻俩虽没和老人们常住在一起,但孝心常在,陪伴长辈,时常嘘寒问暖。老人家年纪大了,有时候有点絮叨,但夫妻俩一致认为,“尊敬老人,首先是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听老人唠叨家庭琐事,也是做儿女的一种责任”。虽然工作繁忙,但一有时间,夫妻二人都会和老人电话聊聊家长里短,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一家三口在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前往老人住所看望,帮助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老人生病住院则会悉心照料。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时带着双方老人一起外出踏青或到近郊旅游,他们去过平潭、长乐海边、南靖土楼……采访前一周,夫妻俩还陪着老母亲到老家永泰的景点逛了一天。

夫妻俩尊重关爱长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他们的儿子陈巍延从小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尊重长辈、关怀老人的孝道意识和习惯,陪外公下下象棋、聆听老人家有些絮叨的教诲、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陈巍延学会对长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关怀老人,让晚辈和长辈间感受到越来越多温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陈颖、魏稼的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夫妻俩最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认为,“品德是基础,一个人的德行好不好决定了他一辈子的路能走多长。”孩子优良德性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的前提,而对于学习成绩一时的优劣,他们并不过分关注和苛求。

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了克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懒惰习性,在孩子小时候,他们鼓励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碗、叠被子等,慢慢地,培养了孩子勤劳的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孩子还养成了整洁、有条理等比较好的生活习性”陈颖说道。

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上,夫妻俩的观点是顺其自然,决不揠苗助长。他们从不强迫儿子做他不喜欢而又非必须做的事,“孩子的兴趣不用强迫。他喜欢,你拦都拦不住;他不喜欢,你强迫也没用。”这是陈颖、魏稼夫妇俩的育儿经验之一。

儿子陈巍延在父母的身教言传下,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以诚待人、阳光开朗、认真勤奋。工作以后,每当回家时,都体恤父母,主动帮忙做家务。

敬业奉献事业兴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就能创造出不俗的工作业绩,是陈颖、魏稼对事业的价值共识。

陈颖从1984年大学毕业留校在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整整33个年头,已成为我省高校学报界的资深编辑、学术领头人。年轻时,他也曾对这一职业彷徨过。大学刚毕业那几年,社会上人才奇缺,一些同事耐不住学报工作的单调平凡,陆续跳槽到别的单位,陈颖也有很多机会去党政机关从政或到报社出版社当记者编辑。但他在师大长大、在师大求学,这里有他熟悉的师友,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最终,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愫让他选择了留下,扎根长安山,并逐渐热爱上学报编辑这一平凡的工作。

从事编辑工作以来,陈颖一直秉持着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坦言,这得益于父亲的熏陶。陈颖的父亲生前是我校中文系教师。“父亲军人出身做事认真严谨。他给学生上课的教案写得非常工整清楚,只要有一个字写错了,他都会整页重写。”父亲的认真严谨对陈颖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管你所在的平台多大或多小,只要你努力了,都有机会创造出成绩。”平静的述说下,是陈颖多年沉淀的经验。虽然学报编辑部属于学校的“边缘部门”,但陈颖依然能在平凡中做到了令人瞩目。迄今,他已独立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80多篇;独立承担并已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并被遴选为“福建省出版行业杰出专业人才人选”,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优秀编辑)奖”“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全国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福建省优秀学报编辑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担任主编的我校哲社版学报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

魏稼对事业也有着同样的执着与专注。1992年,她开始在校党委办公室从事机要工作,一干就是25年。机要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与保密意识,是项十分重要而低调的工作。25年里魏稼严格遵守保密规定,认真对待每一份机要文件的阅办。她经手保管过的各类文件数以万计,从未发生过文件丢失或泄密情况。因为岗位特殊,别人无法顶替,即使生病她也是默默坚持。有一次她脚部受伤,行走困难,就靠丈夫用自行车驮着上班;还有一次背部不慎肋骨断裂,她依然强忍疼痛坚守岗位。魏稼的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赞誉,先后多次被评为该行业全省先进工作者。

“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帆儿推动船行,船儿扬起风帆。”家庭和睦,才有精力投身事业,事业发展,有力促进家庭美满。陈颖、魏稼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这一生活真谛。

(福建师范大学校报记者柯碧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