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就建筑保护话题采访我校戴显群教授

发布时间:2013-10-16浏览次数:893

 

老房子的新故事

本报记者张静雯

福建师范大学校部,仓山是福州优秀近现代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林熙摄

 

青年会在开发中“新生”。本报记者林熙摄

 

海天堂构是鼓浪屿上为数不多的精美建筑。张永定摄

 

泛船浦天主教堂见证了历史。本报记者林熙摄

 

青年会的“前世今生”

傍晚时分,青年男女的到来让闽江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畔的福州青年会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分。这座造型方正、红墙黛瓦的近现代建筑,如今是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时尚消费中心。

 “在老房子里,喝一杯咖啡,消磨一段时光,感受时空的交错,很有意思。”翁小姐说,自己和朋友们觉得享受老房子的氛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这里的感觉很奇妙”。

对青年会而言,时尚可不是现在才拥有的,在老福州的眼中,它可是响当当的“时尚地标”。

1912年,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为了让基督教青年会成员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便于联络各界人士,筹建青年会。

1916年,福州青年会建成。建筑面积为8156.4平方米。楼内为砖木结构,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

作为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建成后的福州青年会大楼有着相当多元化的使用功能,其中除学校外,有台阶式地面的电影院、游泳池、健身房、理发厅、西餐厅、台球室、室内篮球场、室内排球场、乒乓球室,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建筑。“福州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就是在青年会放映的。”今年91岁的周老先生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看电影可是一件极其时髦的事情,自己学生时代经常到青年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除了见证一代青年的“时尚”外,青年会还见证了近代福州的变迁。

抗战期间,福州青年会是沟通、团结与联合海外广大侨胞与国际友人联合抗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合作平台。在解放战争中,青年会是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重要情报据点和地下交通站,为福建省、福州市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今年8月,青年会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获评我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所谓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般指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青年会一同入选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共有136个。

老房子如何演绎新故事

历经百年沧桑,年久失修的青年会大楼退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一座破败的危楼。面对残破的景象,其产权所有者福州市基督教三自会无能为力。

2008年,台江区将青年会的改造列入重点商贸项目,希望引入商业资本对其进行保护开发。经公开招投标,福建汇源投资有限公司获得了青年会大楼经营权。

 “历史人文的底蕴是它的灵魂。”投资方福建汇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洁红说,自己在做的,就是要让人们在青年会触摸到近百年前的感觉,特别是“时尚”的感觉。

据参与青年会修复设计的陈剑灵介绍,青年会修复改造秉承着保护古迹的原则,注重保持建筑整体性,改建工程中,利用建筑本身拆除部分原材料,进行循环再利用,比如原来大楼内保存完好的楠木。外观修复方面,按原样式、原工艺着重保护和修缮了建筑的外立面、中庭、走廊、拼砖花饰、铸铁楼梯栏杆等。

 “我们一共投入3000多万元对青年会进行修缮和内部装修。”据福建汇源投资有限公司青年会项目管理人员黄先生介绍,20年内,其公司将按照有关要求,负责青年会大楼的经营和维护。

201110月,修旧如旧的青年会以文化创意会所之姿展现在福州人面前,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像青年会这样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产权人没有能力对其进行修缮的情况下,引入商业开发,对其长远保护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省住建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成青表示,建筑的内涵是生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这些老房子拥有更好的保护条件。他表示,在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处理上,成都、上海等地较为成熟的开发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

 “保护”与“开发”齐飞

第一批被列入我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136个近现代建筑,均建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有医院、学校、教堂、民居等多种类型,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近现代建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精髓,在建筑工艺上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至高境界。”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戴志坚表示,由于建造质量不错,近现代建筑加以妥善的保护大部分都还能使用,“但如果放弃保护,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建筑,也很快会消失”。

 上世纪50年代,从台江望仓山,烟台山上万绿丛中掩映着许多西式建筑,异国情调十足,可惜这一幕只能成为记忆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戴显群感慨道。他说:“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让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泯灭,在‘城市旧区改造’中消失,而要在城区建设中充分考虑和发挥近代建筑的文物价值,与自然、历史融为一体。”

作为建筑学专家,戴志坚表示,近现代建筑在保护上,要按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相关部门应该借鉴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匠培养体系,才能让近现代建筑永葆生机。”他说,工匠的缺乏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影响很大。

然而,外观修复还仅仅是近现代建筑保护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社会大众产生对这些优秀建筑的认同?

戴显群说:“近现代建筑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其原本的使用功能进行相应的开发利用。它们作为绘画、舞蹈、音乐的培训教室,或是开发成历史文化展馆,用于举办文化艺术沙龙的场所都很不错。”

 “通过开发,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些老房子中来,提高人民对老房子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了解,才能让大家形成保护近现代建筑的自觉。”戴显群表示。

(来源:福建日报   2013-10-15   09  视点)

 

 

福建日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10/15/content_67962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