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李天丽 陈志勇:加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建设

发布时间:2021-09-07浏览次数:764

加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建设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9-06  09  理论周刊·求是)

 

李天丽 陈志勇

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建设,就是在现实实践中检验课堂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青年学生如何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沃土上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社会大课堂建设因何而为、以何为鉴、走何路径、如何发力,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作答的现实问题。

把握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实践旨归。

一是社会大课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首要目标。将社会大课堂建设贯通于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中,在社会大课堂中检验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果,回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答卷。

二是社会大课堂是指导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社会大课堂建设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讲清说透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性的现实需要。

三是社会大课堂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场域。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见证者与继承者,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社会大课堂建设厘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找准了发展抓手。青年学生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汲取力量源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明确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现实观照。

一是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一个复杂严峻时期,社会大课堂建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定位要融入全球视野,建设思路要紧跟发展大势,把国内因素和国际形势通盘考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科学、先进、彻底的理论回应现实关切。

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中国之治的辉煌成就为社会大课堂提供了充足养分和有力支撑。要培养大学生在感知时空变化、体悟恢宏巨变、投身社会实践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社会的责任、国家的忠诚。

三是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精神,是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他还提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社会大课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化陈为新,古为今用,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的丰富教材。

打造社会大课堂育人“金课”。

一是融入思政小课堂,推动社会大课堂往深里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思政小课堂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大课堂则向学生展示当前形势下的世情、国情、党情,赋予深邃、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鲜活生动的实践内涵,鼓励青年学生走进基层、深入社会,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温度。

二是服务学生现实需求,推动社会大课堂往心里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我们要聚焦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惑、所学所用,对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社会平台与资源,建立多样式的社会实践内容。以实践教学耦合课堂理论传导,以网络空间拓展现实场域,最大限度激发青年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参与社会治理、践行责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聚焦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推动社会大课堂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社会大课堂要打造以专家学者为先导,以思政教师、思政工作者为主体,以党政干部、先进人物、优秀校友、企业家等组成外围人才为延伸的社会大课堂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推动社会大课堂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在促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规范上着力。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涉及面广点多、师生关注度高。高校要立足顶层设计,着眼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教务部门组织协调,团委、学工部门分工负责,二级院系单位深化落实,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社会大课堂建设“共同体”,营造强大气场、聚合充沛能量。

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在激发社会大课堂建设内生动能上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保障力度,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构建标准化、多元化与动态化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考评办法。完善校本资源,挖掘地域资源,争取社会资源;驱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三是创新阵地建设,在夯实社会大课堂工作实效上着力。社会大课堂需要“大阵地”,高校要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谋共建,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联动现实场域、网络空间同频共振,着力筑牢阵地、抢占高地、建强基地,推动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09/07/content_10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