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林焱: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5-01-08浏览次数:286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五个一工程”获奖影片《衍香》的文化解读

 

林焱

    土楼已经成为文化符号,是闽西也是八闽地域性格的承载与演绎。土楼,一面是传统生态与伦理规范的凝结,另一面是开放性、创新性品格的储备与释放。这些正是土楼建筑与视觉奇观之外的更值得探究的文化价值。

    电影《衍香》是对闽人文化性格两重性的非常生动形象的表现。小说原作者有着深切的对现实的经历与感受,有着对土楼中母性的崇拜式记忆和对这种母性的“结构性功能”的生动理解,使得这部影片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更富有可供深度解读的内涵。

    影片开头,一个横摇的长镜头,绵延蟠亘的大山,也绵延着光与色变换的时间与空间。第二个镜头从屋顶的天空摇下,土楼有如一口很大很深的井。一个乡村妇女的厚朴的背影,她在给祖宗上香。主人公林学英在祈求祖宗保佑她的儿子魏天启顺顺利利定亲。影片一开始的这几个画面就呈现出闽西山区仁厚淳重的地域文化特点,还有他们的生活理念、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精神特质。

    魏天启朴实的模样仿佛是从他母亲坯子里翻出来的,还更多了几分山村小学教师的严谨。他到车站去接新老师的场面,表现了山村生活受到新生活形态的撞击。年轻漂亮的何菁菁,赤红夺目的尖头皮鞋,前襟打个结的红褂子和新款牛仔裤,右手行李箱,左手拎个大吉他。她说话总是带着反问句,让全身穿着灰扑扑的魏天启连脸色也变得灰扑扑。这个场面,与魏天启跟未婚妻相遇的场面,形成有趣的对比。魏天启跟未婚妻的相遇,在雨后的山路上,背景是长着高一茬矮一茬稻子的梯田,脚下是污漫的雨水。一个牵着自行车,一个揣着小包袱,两个人距离好几步路拘谨地对视着。两个女性、两种情景,正是这个面临传宗接代使命的年轻人所遭遇的突如其来的“变故”。

    当然,更重要的是何菁菁用歌声笑声、用教学方式、用生活态度传达正在发生巨变的山外世界的讯息。那个雨中跳舞的场面,是情节大转折。带着悲伤与纵情,何菁菁把魏天启引带到雨中狂放起舞。魏天启跟着她的舞步为她撑着伞,进而忘情地把自己的身心跟她合为一体。这一场重点戏,大雨、舞步、舞曲、红色衣衫,都是情感与心理巨变的寓意符号。再仔细看,会发现这个学校宿舍边的小场地,是客家山村百年文化变迁的缩影——楼上“林氏蒙学堂”的石匾,记载着上百年私塾学堂的历史;拱门上“日新学堂”的牌照,依稀存留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痕迹……还有一面面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当然还有很容易就辨认出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样式的建筑,这就使得这段何菁菁的舞蹈具有了非常丰厚的文化符号的意味。这不仅是两个男女情感的演进,很显然,更是客家山村文化历史、观念历史的演进。这段雨中之舞,给这个百年老校增添了全新的动态的色彩,也增添了年轻一辈的情感与心理的激动。

    下一场重头戏又发生在林学英上香祈愿的土楼小厅里。家族宗法制度在这里举行一场裁判。魏天启的婚姻选择,必须经由家族中的权威者们裁定。正中墙上还是挂着那个无法认读的字——这个地域的伦理制度中,包含着某些特殊的、外人不可知晓的内容。但这个字已经不能制约年轻人对自 己命运的选择,这场裁判已经注定不可能依照过去的规矩进行。林学英在家族、子女中的位置,也必然地进行调整。影片的尾声中,一片崭新的现代的时空,身份、形象与话语方式都已经充满时代感的魏天启和何菁菁。历史在他们的脚下向前延伸。他们虽然承载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用轻快的步伐与轻松的态度走进生活的最前沿。

    《衍香》的故事说明,生活在这个地域中的民众,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而当他们面对着时代的变迁,面对着新的生活形态的召唤时,他们就会以自己的行动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在闽西、在福建全省各地,类似这样的故事,到处可见。甚至在世界各地,福建人也都表现出性格与行为方式的鲜明特点——在他们居住的场所中,祖先崇拜、姓氏家族关系的印记特别明显,这绝不影响他们在最新的科学领域中施展才干,在最时尚的文化领域中发挥才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福建这个地域中,有很多事例可以作为分析与研究这个重大课题的实证。传统文化不能只当作标本或化石,只作为陈列品、展览品。许多保存在民间、保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活体,具有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要不断增强时代意识,形成更好的文化生长条件,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衍香》的创作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力图在那片土楼的时空中,描绘出创造性的色彩,提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事例。(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2015-01-06  11 武夷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