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福文化的源流与当代回响
(来源:福建日报 2025-11-08 10版 理论周刊·读书)
郑钰颖 陈鑫铃

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是灵秀之地,温润而坚韧的福文化基因深植于此,贯穿闽地历史脉络的精神底色与闽人生活的文化底色。《福建传统的福文化》在这片山海交融的壮阔图景中,系统揭示一直深植于八闽大地的福文化基因。该书系统梳理了福建各地、各时期、各阶层的福文化现象与载体,从闽越文化起源切入,重点展现自唐宋到近现代福文化的演进历程,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文化深度的内容进行阐释,并突出福建作为多元文化融合地在福文化上所呈现的独特地域表现,以及近现代以来福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
纵览全书,第一章《万千期盼,集于“福”字》和第三章《文脉中的福文化精神》借浩繁典籍梳理文化脉络,第二章《福图里的祥瑞气息》着眼于名胜古迹与传统器物,第四章《祈福中的美好心愿》呈现生动丰富的民间习俗,第五章《福文化的时代光芒》挖掘福建传统福文化的时代光芒。这样的结构安排并非偶然,恰恰呼应了福文化自身从精神到物质、再升华为生活哲学的内在逻辑,立体呈现出福文化的历史活力与当代意义。经由作者全面梳理,可知福建传统的福文化起源于先民面对福山寿海时的朴素祈愿,成熟于闽人在“八山一水”间的开拓进取,厚植于八闽文脉的赓续传承,最终沉淀为浸润日常烟火、追求心传相续的生活智慧。由此,我们可以循着“祈愿—践行—心传”这条别具一格的福脉,感受流淌在历史与现实间的悠长闽韵。
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八闽先民逐渐构建起富有闽地特色的多元信仰体系和繁复的祈福仪轨。这种源自生活本真、充满渴望的表达,可视为福文化最初的精神源泉。书中聚焦的信仰典范极具代表性:诞生于莆田湄洲的妈祖林默娘是闽人向海祈平安、求福祉的至高象征,其护航精神远播寰宇,为“福”的内涵注入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厚力量;闽东地区崇敬的临水夫人陈靖姑,以护佑妇幼安康的大爱,成为深山中的守护神,为“福”的内涵添了生命繁衍的温暖色彩。此外,书中还呈现了闽人对乡土安宁的期盼,对先祖庇佑后嗣的虔诚追随,这些共同构成了闽地多样的“赐福”方式,体现出“福”作为连通现世生活和自然世界的精神纽带作用。
四季轮替与节庆更迭,成为福文化展演最鲜活生动的舞台。作者描绘了农闲时节客家人“作大福”以感恩天地、元宵“乞龟摸福”祈愿家人幸福长寿、三月三“傩面舞福”寄托吉祥平安等世代相传的仪式……这些鲜活场景,展现了闽人将抽象福愿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民间智慧。另外,我们可以发现福文化还深植于闽地的城乡肌理之中:闽南红砖古厝常见螭虎、蝙蝠等图案,寄托“五福临门”的美好期盼;坊巷、土楼、廊桥处处暗藏“五福捧寿”“吉庆有余”等雕刻纹样,历经风雨而福愿长存。该书追溯历史又贴近生活,通过对民间信仰的多维呈现,无声地诠释着闽地“纳祥迎福”的永恒追求。
八闽先民于山海交响中,孕育出独特的创造智慧与艺术灵光。在《福图里的祥瑞气息》这一章节和最后一章中,深刻展现了福建传统福文化中的“践行”维度。闽人不仅在与天地的对话中,锻造出了具有闽地特质的进取精神和务实的兴业传统,更借诗文、雕刻、音乐等艺术形式,将人杰地灵之气凝练为璀璨的闽地文化,由此奠定福业创生的深厚根基。书中指出,福建拥有福山福水福地福气,闽人深谙“福”非天赐,而是凭“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爱拼才会赢”的韧性拼搏而来。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约束,他们在贫瘠中创造丰饶,于险阻中开辟通途,向山问福、向海谋福,达成了侨乡侨批的双向互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成就。尤为精彩的福业,亦在“福器”中熠熠生辉。德化窑“中国白”温润如玉,瓷圣何朝宗手塑的佛像慈悲祥和,是“福佑众生”的艺术化身;惠安石雕尽显南派新风,石狮咧嘴含珠,融福瑞与华贵为一体;传统匾额道器合一,雕工精微、福寿纹样流转,堪称“门楣上的礼赞”。这些“福器”不仅是实用之物,更是福文化的精神象征,无声传递着匠造带来的福祉,生动诠释了“福业”在闽地的辉煌实践。
《文脉中的福文化精神》一章系统梳理了福建深厚悠长的文脉如何滋养“福”理念,最终成长为具有闽地特质的精神标识。闽籍文人以笔墨书写福之哲思,其作品既为心迹的自然流露,亦成润泽后世的文化遗产。书中提炼出闽人“福”观念的两大脉络:其一,重在修身齐家,以文理述说“福缘善庆”,彰显以德业为本的德福观。朱熹以身践行儒家传统的德福观,用一生践行“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的民本理念,将为民造福落于实处;谢肇淛强调积善修身才是福寿之源,反复申明“谦而不盈,冲而不溢,天福之矣”的重要性;而陈衍更有进一步的阐释,重新阐发“攸好德”,为传统德福观注入新解。其二,以兼济天下为志,借文章抒发为民谋福之抱负,展现福泽苍生的精神标识。林则徐将个人祸福置之度外,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一心唯以国运民生为念;林觉民以《与妻书》泣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赤子情怀,舍小我之福以成众生之福。本书还敏锐地指出,闽地文籍中蕴含着对“福”的辩证思考,从而将福文化提升至生存哲学的高度。明代曾庭龙突破世俗对福的狭隘认知,其《警己篇》系统阐释了“十福”之论,赋予“福”这一字以修身、齐家、济世等多维内涵;宋代《正己箴》则提示“福虽有所倚,俟我而起;祸虽有所始,我在所履”,深刻揭示福祸相依之理。闽地文人对福文化的思辨与补充,极大丰富了这一理念的哲学深度与人文厚度。
福的至高境界究竟在何处?书中通过对“福”的多层内涵的解析,并结合典籍、宗祠等多维视角,给出了答案:它不在于向外苛求,而源于内心的充盈。八闽大地深植“享福惜福”的生活智慧,将幸福的实现融入日常烟火与自然观照之中,代代心传,积淀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家是福慧传承的首要课堂,传统家训教子中处处渗透“家和万事兴”这一朴素而根本的福理念。然而如何真正享福?书中明确指出:福气的根基在于德。“德,福之基也”“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等古训,将道德修养融入家风的细微处。“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勤俭持家”等箴言,滋养着知福惜福、厚德载福的家庭文化。而知足常乐的思辨智慧,则体现为一种“福在平常”的生活观。书中援引“祸有休愁,也要去救;福来休喜,也要会受”这般于简朴中安顿心灵的处世哲学,正是闽地福文化动人之处。
沿海渔民恪守休渔古训,让海洋休养生息,以求可持续的渔获之福。福不仅是神赐,更来自双手的创造与心灵的领悟。这些实践背后,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伦理,也为理解“福”提供了新视角:福并非远不可及,它存于良好的家风、日常的珍惜及与自然的共生之中。本书将闽地福文化提升至哲学高度与生活美学并重的生存之道,为读者理解“福”的内涵开辟出新视域。
福泽闽韵,其韵悠长,其泽深远,其智慧历久弥新。《福建传统的福文化》作为一部系统阐述福建传统的福文化渊源、发展与当代价值的著作,梳理出一条绵延不断的“福脉”,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守护幸福、传递幸福的独特视角与实践路径。不仅是对特定地域传统文化的系统回顾,更是一种历久弥新、可供当代借鉴的生活哲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11/18/content_4913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