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黄茂兴:以双循环塑造中国经济新竞争优势

发布时间:2021-07-07浏览次数:427

以双循环塑造中国经济新竞争优势

(来源:国际商报   2021-07-02  41版)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茂兴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的冲击,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借鉴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首先,回顾中国“十三五”以来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做好“十四五”和面向2035年发展目标,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历史上看,回顾历史,中国经济体量茁壮成长。2000年,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环顾全球,在全球占比继续提高。人均GDP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

从国内上看,中国已奠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中国有14亿人口,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这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从总量看,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2020年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从潜力看,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3-2019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在60%左右,而发达经济体一般在70%~80%

其次,面对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充分认识和把握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不变”的基本逻辑和特征,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在育新机和开新局中不断构建中国在国际、区域、产业、企业、产品等全面化、立体化的经济竞争新优势。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通型转向制度型开放,强化国际合作与联动,构筑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基本具备了制度型开放的条件和环境,今后要致力于使制度型开放体制更加完善和相对定形。深入研究高水平贸易规则,比如RCEPCPTPPCAI(中欧投资协定)、美墨加协定、欧加FTA(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些协定全部生效后将覆盖55%以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要及早研究这些标准的影响和对策,推进建设与其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同时要着眼于自身需求,推出由中国主导的高标准规则体系,在进一步的开放中掌握主动权。

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构筑中国区域竞争新优势。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注: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等城市群打造成中国吸引投资、拉动消费的增长极,成为中国内循环的加速器。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通过精准盘活中国区域发展潜在优势和动能,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构筑中国区域竞争新优势。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通资本市场

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高级化,构筑中国产业竞争新优势。科技创新可以为双循环高效畅通运转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持之以恒地支持原创性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财力保障,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关,推动“并跑”“领跑”的技术不断增加。大力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国产业核心发展能力和水平,夯实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重塑,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新的产业部门,使中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升中国产业竞争新优势。

构建高质量的国内供给体系,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构筑中国产品竞争新优势。产品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要能激发和扩大潜在市场需求,引领和带动消费者消费力提升。企业要超前预测消费者消费倾向、消费方式等动态变化,提前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部署,主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推动消费潜能的提前释放,抢占国内外市场先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精准施策,大力培育商圈经济、夜间经济等,完善促消费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促进居民消费。加大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投入,融入中国在5G、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开发个性化、差异化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http://epaper.comnews.cn/xpaper/news/611/6504/314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