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立德树人奏响新时代青春之歌
(来源:光明网 2023-07-13)
刘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大局,着眼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风雨岁月,正是一代代青年激荡起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史诗。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今天高校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完全吻合。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要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之力。
以思政教育培根铸魂。“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高校是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是一项具有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凝心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在民族复兴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力量,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高校思想主题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通过讲深讲透讲活这一科学理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使其真正入脑入心,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青年学生心中”,勇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以课程思政协同立德。“青年强,则国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任务,既要培养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深技术技能、较强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又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但单纯依靠思政课已经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立德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全面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要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来,要像盐渗透在食品中一样,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专业课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让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通过构建与民族复兴相契合的高质量育人体系,聚焦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充分发掘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专业名人资源等有效资源,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用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涵养时代新人在广阔时代舞台上锐意拼搏,在龙腾盛世的豪迈里高唱奋斗之歌。
以社会大课堂锤炼品德。亿万人民书写的时代篇章,是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用好现有的校内资源,也要基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变化,用好“社会”这一资源,提高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教育环境的彼此贯通性、资源的联合共享性、教育目的的内在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本质统一性、教育效果的相互影响性等,决定了社会大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功能。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尤其是新时代,在奔赴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我们拥有脱贫攻坚战赢得的胜利硕果,拥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拥有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担当,等等。这些社会大课堂极大夯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通过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深入融合,使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推动思政课与现实紧密对接、与实践良性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使思政课有理有据、有根有魂。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自觉地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作斗争。通过让青年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象化,引导时代新人学出政治忠诚、使命担当、实干精神、深厚情怀、斗争本领与清醒坚定,在心底筑牢理想信念,并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行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下明德。“德者,本也”。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建设教育强国,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为时代新人成长培厚校园文化沃土,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德、民族的德,也是个人的德,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聚焦于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建设者。要强化教育引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各类文化,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要强化实践养成,不断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强化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校园建设,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不断激发校园文化中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引导下修德。“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强教必先强师,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给青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着“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神圣使命,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立身之本,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要注重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深沉的家国情怀铸就师德师风之魂,成为引领学生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要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奠定师德师风之基,为学生授业解惑,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以严格的自律、高尚的人格塑造师德师风之核,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时针回拨,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年来,中国青年始终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精神境界,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我们的民族将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FJ2021MJDZ014]研究成果
https://reader.gmw.cn/2023-07/13/content_36694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