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让文明创建有意义也有意思

发布时间:2018-05-31浏览次数:900

让文明创建有意义也有意思

(来源:福建日报   2018-05-31   11版   社会周刊教育)

本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李玉莲

  

优秀人才正成为福建师大教师工作的标杆,学生成长的灯塔。在福建高校率先成立教师伦理委员会,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推动教师自律。每年举办“优师(youth)行动”暨新教师成长论坛。“思政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融入师生日常生活。坚定“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工作理念,以阳光、向日葵为原型的“网红”“小葵”,传播主流价值,服务老师学生,线下线上联动,成为校园文明风尚的引领者。

  

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到全国文明单位,再到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福建师范大学一直奔走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路上。近年来,他们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深耕从教师到学生、从“主渠道”到“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使好思想、好声音、好风气成为校园主流,探索出一条富有师大特色的文明校园创建之路。

对此,“老师大”校长王长平表达了信念和真情。他说,福建师大的人文积淀和心念育人温暖了文明之花。

优秀人才成为标杆灯塔 “优师行动”当好学生引路人

我国生物医学光子技术领域的奠基人谢树森教授,77岁高龄仍然每天工作到晚上。他出生异国、求学他乡,却毅然放弃种种优厚待遇,选择回到故土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五十载,桃李天下,至善至朴,精益求精。在福建师大,像谢树森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用坚守、严谨、奉献的精神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教师工作的标杆、学生成长的灯塔和优良校风的生动体现。

建设文明校园,教师队伍是关键。多年来,福建师大注重锤炼优良师德师风。在制度建设上,从2010年起实施师德建设六项制度,促进从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到教职工党支部等各层面的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联系,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在福建省高校率先成立教师伦理委员会,制定实施教师伦理规范,推动师德建设从行政推动走向教师自律;成立教师工作部,探索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做法,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510月,福建师大成为首批18个“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之一。

为加强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福建师大适应新时代高校组织结构新变化,重点培育了全国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等11个科研创新型团队党组织,组建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师生联合党支部;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学术带头人占85%;实施教师“领头雁”培育工程,2017年分四期组织全校171名教师党支部书记赴古田、长汀开展全员培训和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在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建立校领导、学院领导联系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2017年发展教工党员13名。

在教师培养上,福建师大持续开展“劳动模范”“师德之星”“道德模范”“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教师”“我最喜爱的好老师”“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彰显教师风采、弘扬师德魅力,形成师德建设价值导向;每年举办“优师(youth)行动”暨新教师成长论坛、溪源青年沙龙等活动,面向新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活动,当好学生引路人。

在师德监督考核环节,福建师大把师德规范融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课题申报、导师遴选等环节,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学风建设委员会,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如今,在福建师大,一大批优秀教师活跃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潜心三尺讲台,书写治学故事,为万千学子引路筑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上,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黄志高教授字斟句酌地修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带领大家深刻理解科学的精确严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两岸文学教育与交流教师团队”在台北发布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青年教师潘苇杭从穿越剧入手,讲解先秦历史,新颖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每堂课的座无虚席和不少“蹭课族”,上过她的课后,学生由衷地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话与同龄人讲思政课 “课程思政”融师生日常生活

“十九大关键词有哪些?”福建师大的思政课上,老师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对十九大精神的感悟和思考。

“全面小康!” “新时代!” “主要矛盾!”“教育优先”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

在福建师大,教学团队第一时间将十九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师生面对面开展理论辅导和专题讨论,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欢迎。

活跃的课堂氛围源自一问一答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告别了“老师照本宣科、自说自话,学生摆弄手机、睡倒一片”的课堂现象,从青年学生关心的话题出发,通过对话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灌输式、填白式教育向启发式、引领性教育转变,抽象生硬的理论变成了解析鲜活现实问题的锐利武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创建文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近年来,福建师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精心打造接地气、有创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建立的对话式教学改革、听同龄人讲思政课等,不仅为思政课带来了扑面新风和满满活力,还获得了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培育项目”、教育马工程“精彩一课”、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等荣誉。多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年度标兵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等。

思想政治工作还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进入师生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四维多层”教学设计,使“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已开展多年的校领导接待日、党委书记早餐会、校长与青年学生面对面等活动,在倾听师生心声、解决实际问题中,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师生价值观。

发挥优势学科领航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福建省高校中率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仅21所)。目前,福建师大拥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建立教研协同机制,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上来,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方祥表示,学校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展教研协同研究,以名师带教、学科带头人领衔、团队攻关、校际联合集体备课等形式,将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福建师大的探索实践收到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福建年度人物”“福建省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典型,在“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理论性知识竞赛中的获奖项目和数量,都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网红“小葵”活用线上线下 第一时间“微”服务对应诉求

面对互联网一代,主流思想如何活化,正能量如何传播?福建师大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借助互联网,巧用、活用新媒体,让文明传播生动活泼、入脑入心,打造柔性思想引领方式,让有意义的事也有意思,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传导。

面对与网络关系密不可分的大学生,福建师大始终坚定“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工作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不断地巩固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发挥新兴优势平台粉丝量大、活跃度好等特点,福建师大建立起覆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5个层级的新媒体矩阵,横向覆盖微博、微信、QQ、微视、易班“五网联动”的“微”工作体系。每天,1600多个官方账号每个至少发布一条正能量内容,随时随地为学生服务之余,利用时下最流行的直播、知乎平台,直播校园事、身边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亲和力。

在福建师大,有一个形象时刻活跃在学生当中,在理论学习的最前沿、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现场、在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就是学校的网络卡通形象“福师大小葵”,从2012年底诞生至今,以阳光、向日葵为原型的“小葵”,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线上代言人,小葵新媒体工作室用动画、漫画、沙画、H5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数十种、560余件网络文化产品。

依托“小葵”,福建师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创产品展示、体验、创作的“文创空间”——“福师大小葵馆”,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共创等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眼心联通,同步共鸣”。当前,小葵馆的作用不断延伸,开馆两年多来,吸引了全国近400个单位前来交流学习,如今成为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传播新思想的“网红阵地”。

此外,福建师大在全国高校率先研发的“青马易战”移动端软件,将思政课课程的知识点转化为12500多道试题,使在线学习马克思主义能随时随地进行;类似网络游戏的通关设置、排行榜展示、积分兑换奖品,以及答题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考评和思政课课程成绩等,增强了软件的思想性、学习性和趣味性,极大调动了青年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样,架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通过“线上收集问题—线下协调联动—线上沟通反馈”的“微”服务,第一时间回应解决学生诉求。五年来,“有困难,找小联”成为校园流行语,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小联”也成为校园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福建师大党委副书记潘玉腾说,校园文明是福建师大相伴而生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创新发展工作方法,让师生在春风化雨中感悟传承百年老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理想,是我们新师大人的承担和执着。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5/31/content_111021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