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万菊:探索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08浏览次数:73

探索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径

(来源:光明网    2023-09-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可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才能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此,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要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人才振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密切相关。重视乡村人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要求, 是工农和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要求, 是实现富裕和中华

乡村人才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乡村要实现振兴,实际上是乡村生产力要实现振兴,而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所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强调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此外,人才振兴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生态、文化、组织振兴四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振兴能够为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从而有助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懂技术、了解相关农业生产、市场经营等知识,能够帮助村民建立农业生态环保机制,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能够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为乡村优秀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融入村庄基层组织,为农村基层提供治理思路,进而有利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完善、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其他方面的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乡村人才振兴助力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各种挑战。加强乡村人才建设都是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培育特色农业,还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也需要熟悉土地、热爱土地的本土人才,更需要敢于创新、眼界开阔的“新农人”。发展农业、振兴乡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农业农村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近年来,人才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特别是高校与科研机构自觉践行责任担当,把乡村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服务社会的战略要地,把科技创新植入乡村振兴的沃土,以人才活力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助力解决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各种挑战。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在“引归雁、育头雁、用鸿雁、留住雁”等人才汇聚上下功夫,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涌,为乡村振兴赋能并注入澎湃活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丽蓝图。

第一,广开门路“引归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兴,则百事兴。人才是关键,是核心,只有人才力量充足,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要广开门路“引归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主动向人才抛出“橄榄枝”,拿出求贤若渴的态度,让人才看到乡村对其的真挚和渴求。一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的原则,结合上级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地方实际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敞开大门、选贤任能。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和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不断壮大乡村振兴队伍力量。特别是对那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要紧密结合发展需求,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束缚,形成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洼地”,引进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专业人才,助力乡村创新发展、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做好乡村发展、人才回引的政策宣传,让越来越多在外的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引导更多的人才返乡发展,把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引回乡村,让更多的在外人才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总之,各地区要通过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精准识人“育头雁”,激荡乡村振兴奋进好状态。“群雁高飞头雁领”。促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雁”的引领,在引进人才之后,要善于精准识别人才,让更多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有志气、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发展为“领头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融入乡村振兴中去,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一方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深入洞察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深入把握乡村振兴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全产业、全链条、全场景的人才矩阵,系统化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要勇担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主动发挥教育优势,积极作为,在突出价值引领,厚植青年学生的“三农”情怀,增强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矢志奋斗的内驱力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将科研、教育和产业融会贯通,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与“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涌现出更多的“科技小院”,强化和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锻造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原始创新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培训机制,培育后备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必须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助力他们能够成为行家里手、独当一面。各地应当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校的作用,以脱产培训、田间实践、专家解读、科技入户等形式,分类型、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既通过专业的培训课堂,着力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也通过导师帮带制等,通过“一对一”指导,突出“产才融合发展”,有针对性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从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三,因村制宜“用鸿雁”,助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用在适合的地方,才能发挥出更积极的效果。一方面,要因村制宜“用鸿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人才放在更适合的位置上,助力人才把聪明才干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动能;同时要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既通过“精品课堂”对人才进行能力素质的精准提升,也通过“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云端课堂”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实用人才,更好地助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职尽责,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另一方面,选拔培育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本土去挖掘“千里马”。从情感角度而言,本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土文化和资源禀赋,对乡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本地的发展也更愿意投入物力财力智力支持。我们要识别挖掘会管理、懂技术、有文化的各类本土优秀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大数据库,做好人才储备、分类,摸清本土人才底数,大胆用活人才政策,为“土专家”“乡创客”创造发挥才力智力的广阔舞台,切实做到不拘一格选才用才,不断扩充本土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保障“留住雁”,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方面,在精心“筑巢”上下功夫,通过更好地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一线人才不足等问题。各乡村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着力打造人才向往的家园、成长的乐土、发展的高地,让更多的人才自愿流向乡村,蓄积更加充足的人才动力,让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留在乡村,不断增强一个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理解并尊重人才,建立起以政府激励为导向、单位激励为主体、社会激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在培养培训、创新创业、合理流动、职级晋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保障机制,通过政策创优来带动环境优化,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留住人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聚人才之力,更要激发人才的创新之力,真正让人才赋能乡村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早日变成现实。

作者:万菊,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FJ2023TWQX006

https://gongyi.gmw.cn/2023-09/06/content_36813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