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黄茂兴:对内培养“国际通”,在外培育“中国通”

发布时间:2019-04-16浏览次数:727

政府应科学制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支撑专项规划,做到国际化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对内培养“国际通”,在外培育“中国通”

——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教授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19-04-12   06  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徐纶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敞开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带一路”宏伟蓝图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擘画。

然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才紧缺问题成为制约合作项目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形势如何?有哪些问题需如何解决?对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教授。

黄茂兴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需要“内举外张”的人才支撑,既在国内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通”,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知华亲华的“中国通”。


结合国内外形势 建设人才队伍

中国经济导报: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需求形势是什么样的?

黄茂兴:我认为,我国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国内方面,需要在国内建设深谙国际规则、擅长国际交流与通晓沿线国情的“国际通”人才队伍。具体来说:

一是亟需国际化高端政策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这既包括通解沿线国家内政外交并胜任跨国谈判协商、规划合作对接等事务的政府人才,又包括需要具备前瞻国际视野、资深的专业积累可为政策沟通提供智力支持的优秀研究人才。

二是亟需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设施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首先,设施联通需要国际化的复合型、技能型工程技术类人才,其中,通晓沿线区域的语言和当地法律风俗民情、能将中国标准与当地建设实际有机整合的高精尖人才更是稀少;其次,贸易畅通需要国际化的懂经营会管理、善于跨文化交流的创新型商贸人才,其中,深谙自由贸易规则和跨境电子商务、能“走出去”到沿线国家创新创业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人才最为紧缺;最后,资金融通需要国际化的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懂得国际化资本运作的优秀金融人才,其中,擅长开发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尤为奇缺。

三是亟需国际化的精通沿线国家文化、语言和信仰等的人文交流人才助力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相通”是“互联互通”之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使用情况复杂,但目前我国语言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十分短缺,语言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语言人才,以消除语言掣肘迫在眉睫。

――国际方面,需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汇聚培养亲近中国文化、认同中国道路与熟稔中国标准的“中国通”。

通过大力延揽、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批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知华亲华的精英人才,激发这些“中国通”的内生动力,使学习并亲近中国文化成为他们的自觉愿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使用中国标准成为他们的自然需求。从而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带动“一带一路”倡议渗入当地民心。

“中国通”是当务之急,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其中,沿线国家华人华侨更需要大力培养成互联互通人才,从而利用他们在当地的人脉与资源,做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对接合作,减少落地风险。

重视院校教育 培育复合型人才

中国经济导报:您能不能具体谈谈,目前我们所遇到的人才问题有哪些?

黄茂兴:首先,我们缺少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大致涵盖蒙古语、哈萨克语、俄语、塔吉克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希伯来语等等。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课程以英语、俄语、阿拉伯语为主,部分语种专业在读人数全国非常有限,另有一些小语种专业尚未开设课程。

其次,我们缺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经常出现例如“缺少看得懂老挝语贸易条款的律师”的尴尬情况。这说明国家急需同时懂政策、懂技术、懂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虽然目前一些国内院校开始探索“语言+专业方向”或“语言+第一专业方向+第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多数国内院校面临着培养结构单一、国际化水平较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适应“一带一路”新形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在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最后,缺少对地方院校人才的充分重视。英雄不问出处,但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非“985”、“211”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待遇保障、发展机会等方面常受到身份壁垒限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聚集全社会各方面人才共同参与,地方院校、地方智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做好规划引领 深化教育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那么您觉得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什么建议?

黄茂兴:我有几点提供人才支撑的政策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数量多、质量精、层次高、范围广,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人才培养。

首先,政府应科学制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支撑专项规划,做好“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保障问题研究和需求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联系,预算专项资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人才项目实施。

――坚持教育先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大批专业素质高、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也需要大量掌握多国语言、熟悉各国文化的人才。

具体而言,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以及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金融、法律、财税、工程技术、非通用语言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提升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运作能力。

同时,应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系统性、立体化、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人才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建议设立“一带一路”国家留学基金或政府奖学金,用于支持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化人才流动。一方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快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鼓励本国留学生“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海外实践锻炼,促进国际文化交融,增进“民心相通”。

――加强人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我们应高度重视本国外流人才的回流问题。广泛宣传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外人才,如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数据库、实施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计划、开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绿色通道等。

同时,应继续大力实施“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http://www.ceh.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19/04/12/06/06_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