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减税降费应精准惠及更多企

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169

减税降费应精准惠及更多企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0-05-27  2  两会特刊)

两会进行时 本报记者 王丽娟

 

“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出的这句话引来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从2019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到今年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我国减税降费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抗疫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来为企业纾困。

受访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这些措施为企业缓解疫情带来的压力、重振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认识到减税降费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下一步减税降费政策应该更加精准。

加大政策落实监督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的减税降费政策力度非常大。这些政策不仅是在配合我国这几年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安排,也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效手段。

他认为,这些政策已经很好地起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效应。今后减税降费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把减税降费的措施简易化。比如目前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比较复杂,“对于一个员工几千人的大企业来说,这些项目的扣除耗费精力太大。而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核实起来也很复杂,造成两方之间都很累。所以一定要简化手续。”

二是监督降费政策的落实力度。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尽管税费已经降了下来,但是油、气、水、电等的降价还没有落实到位,企业的生产成本仍然降不下来。所以下一步要增加企业减税降费的获得感,一定要重视落实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安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惠政策虽然好,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认定和申报程序、手续繁琐的问题。

“目前要想享受政府的支持和贴补,需要每个企业自己提交材料,手续很繁琐,基本上企业都得有专人负责申报,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效率。既然是普惠性政策,应该减少认定减少申报程序,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把这些政策利好直接下发到企业。”安庭说。

他建议,建立相关监督机制,监督各地各层级对政策的落实,让企业真正体会到政策的实惠。

减税降费空间尚存

尽管我国减税降费力度在逐年加大,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合理的税费存在。两会期间,有很多代表委员从自己关注的行业出发,提出了相应建议,这些建议将对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空间,释放减税降费红利作出有效尝试。

安庭身处文化产业,因此他此次的提案是停征“广告业文化事业建设费”。他介绍,“广告业文化事业建设费”是上世纪90年代税费征收法律政策尚未十分规范条件下的产物。时至今日,这一政策显得很不合理,与国家激发市场活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不符。尽管疫情期间的阶段性政策已经暂时减免了“广告业文化事业建设费”,但他认为,应该就此永久性停征。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尔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鹏举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降低企业所得税比率的建议”。

他介绍,自20073月份《企业所得税法》制定后,我国企业所得税率一直执行25%的比率,高新技术企业执行15%的所得税比率。“从国际上来看,近10年来,36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有33个国家下调了企业所得税综合税率,均低于中国当前25%的税率。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得税不作改革,将会阻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策制定应更加精准

安庭认为,减税降费的力度应该既要兼顾国家发展和企业生存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

“其实减税降费节省下来的这笔钱,许多企业都是用在了投资、兴业,再创新、再创业等让企业能够更好发展的方面。”他说,必须下大力气开展减税降费,把省下来的这些真金白银,投入到“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中。

黄茂兴认为,下一步减税降费措施的制定要更精准,先将主体分类,然后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分类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将企业分类,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来出台相应的措施。

“我在调研时发现减税降费措施对一些大民营企业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很多小企业的感受度差一些,因此还得尽快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他说。

另一个是按区域分类。他认为,一些财力比较困难的地方因减税降费变得更加困难,很难把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

“减税降费如果都是靠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给企业帮扶的同时还要推动地方政府的统筹发展。”他认为。

http://jjsb.cet.com.cn/show_514058.html

https://mp.weixin.qq.com/s/8UBAN7oHN6mVcCO2WoL8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