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琉球官话,其实就是老先生教的福州话
(来源:福建日报 2023-09-19 第10版 理论周刊·读书)
刘丹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宗藩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侵占为止。福州是当时中琉交往的唯一指定口岸。在福州琉球馆学习的琉球留学生被称为“勤学”,他们动身来华前,要先学习一些汉语官话,到福州后则住在福州琉球馆,学习语言、文化和各种生产技艺。
对于琉球“勤学”来说,学好语言是首要之务。只有语言通畅,才能学习文化和各种生产技艺。琉球官话课本《官话问答便语》开篇就有一位姓金的琉球人说:“学生今年初到中国,一心要学官话,求老先生教我。”另一本琉球官话课本《白姓官话》是山东登州府商人白世云漂流至琉球时为通事郑氏编写的,序文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十一月谷旦福建福州府闽县老儒林启升守超氏校正。”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知当时琉球人学官话的拜师对象多为福州城内的老儒。
关于这一点,也得到了琉球官话课本《学官话》的证实:“晚生今年做总管到中国,没有什么别的缘故,一来要学官话,二来要学中国的礼数。如今到这里了,求老先生着实用心教训教训。”
为了更好地传授汉语官话,当时的讲授者编写了一些汉语官话课本,其中一种为问答集形式,即对话形式。这种形式的汉语教材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中国福州官吏之间的对话,如《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等;另一类是和从中国来的华人之间的对话,如《白姓官话》。据考证,这些汉语官话课本多编写于明清两代。遗憾的是,如今这些课本大部分都散失了,只留下一小部分手抄本。
由于来中国的琉球“勤学”大部分时间待在福州,并且跟从福州先生学习,因此这些汉语官话课本的对话场景多设计在福州。再加上《白姓官话》的校对者为福州人,《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里出现的谈话对象又多是中国福州人,因而出现一些福州方言也不足为怪。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丫霸”一词中的“霸”就在《官话问答便语》中出现:“敝地虽有好烧酒,味辣兼霸。”“霸”在福州方言中有两个意思,其一为“出色、棒”,“丫霸”即为此意;而另一个意思指的是烟酒的劲儿大。上文中提到的“味辣兼霸”则取此意。
再如《白姓官话》中的“到初四日,我来邀你们出去看看,也好解解闷”。“邀”字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邀请”之意,其实不然。实际上,此处的“邀”是套用了福州方言,意思是“带领”。《官话问答便语》中也多次出现:“我邀你去看龙舟,你去不去呢?”“你要看,早早吃饭,我邀你同去。”其中的“邀”都是“带领”之意。
福州人的口头禅“吃亏”一词也出现在《官话问答便语》中:“看来还是病人吃亏,总不如自家保重为上。”现代汉语的“吃亏”指“遭受损失”,而在福州方言中“吃亏”则是指“痛苦、难受”。比如福州方言“伊这一世人都真吃亏”,意思是“她这一辈子都很苦”。如此看来,上文中“病人吃亏”显然指的是患病的痛苦,取自福州方言的词义。
此外,福州方言里还有一些词与普通话的语序前后相反。如福州方言称“手脚”为“脚手”,“热闹”为“闹热”,“姓名”为“名姓”,这些在琉球汉语官话教材中均有体现。如《官话问答便语》中的“脚手若冷,弄个手炉脚炉烤烤”和“若再问你去中国从哪位先生,说起我名姓,连我先生也不好听”。还有《学官话》中说:“这样闹热的时景,我们也到街上并各庙里去看看玩玩么,好不好?”若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阅读,则会觉得十分别扭,但通晓福州方言的人却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琉球汉语官话课本中还出现了一些福州方言熟语,一般为固定词组,约定俗成地表达某些特定的含义。如《学官话》中“讲起那火烧房,那些人好可怜”的“火烧房”一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其实福州方言把房屋着火叫作“火烧厝”,把山林火灾叫作“火烧山”。如此一来,就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了。
福州方言熟语“有七没八”表示“不像样”。《闽都别记》第399回载:“所办酒食,有七没八,哪里会饱。”《学官话》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讲着话有七没八,含含糊糊的”。可知“有七没八”和“含含糊糊”的意思相近,皆为“不像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福州方言“五帝拿”“五帝拿你去”等,都是说对方罪大恶极,会被瘟神五帝抓走的意思,类似于诅咒他人被阎王爷收了。这里的“拿”,福州方言本字写为“搦”,发音近似于“捏”,是“捉拿”的意思。
在福州民俗信仰中,“五帝”是瘟神群体,也称五灵、五圣、五通、五显等。这瘟神“五帝”是从哪里来的呢?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源于猴、鸟、蛤、鱼、蛙五种精怪,有的说是源于舍命救人的张、钟、刘、史、赵姓五位秀才。还有一说为“五帝”原先是散布瘟疫的恶鬼,后来慢慢转变成驱除瘟疫的神灵。不管何种说法,“五帝”与瘟疫密切相关,古代福州人对他们十分敬畏,因此“五帝拿”也成了一句咒骂他人的熟语。
《闽都别记》里还记载了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话说明朝福州有位名为郑唐的秀才,滑稽多智,亦正亦邪,因此结了不少仇家。除夕有人偷偷在他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黄病打,五帝拿。”意思就是诅咒郑唐一家得黄病(即肝病)并被五帝捉去。郑唐认为这是邻居所为,便提笔在上下联结尾分别加了两字,变成了:“黄病打对面,五帝拿隔壁。”于是此对联立马被人撕掉。这则故事不仅表现了郑唐的机智,也反映出古代福州“五帝”信仰深入人心,以及“五帝拿”俗语的流行。
另外,福州方言还会称面色和蔼的人为“观音面”;相反,称面色凶恶的人为“五帝脸”。相关俗语还有“好时观音,坏时五帝”等,可见瘟神“五帝”令人恐惧的凶神形象。
如此这般,“五帝拿”一说自然也被写进了琉球汉语教材《官话问答便语》中。“遇相争骂一声五帝拿,这就是大大不好话”,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句福州熟语的使用场景。
清代琉球汉语教材除了会引用一些福州方言熟语,还会采用一些福州方言的特定句式结构,如《白姓官话》中的“这些书我们年年都有买的”和“有请医生料理没有”。在福州方言里,“有”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事实的肯定,如“我也有买”表示“我也买了”。若在句末再加上“没有”构成疑问句式,则相当于普通话的是非提问,例如“有食酒无”的意思是“喝酒了吗”。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琉球官话与福州方言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密切关系。所谓琉球官话,其实就是福州先生教给琉球学生的福州官话。因此,若在琉球官话课本中见到难以理解的特殊词汇和句法结构,不妨利用福州方言寻求解释。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9/19/content_30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