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教育机制建设及趋势探讨
(来源:光明网 2023-09-26)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是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系统、科学、全面的美育教育,能够启发大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提升大学生对美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实现启迪智慧、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美育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一流大学应积极构建美育教育机制,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与审美素养,形塑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速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人的审美进步,审美成为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大学美育教育是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个体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美育教育,掌握一定的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和优化个人的情感生活、人文素养、价值取向、精神旨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审美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美育教育能够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提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一方面,通过实施美育教育,以多元化的美育活动有效协同推进课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进而形成教育合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主动追求真善美,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美育教育,将素质教育渗入至整个教育过程,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释放,满足大学生的审美旨趣与精神追求,让大学生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实现双丰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进步。
美育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对美的认知之外,还应该让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以发展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的是非好坏及发展变化,塑造健全的人格,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通过系统的审美教育,如文学阅读、电影欣赏、音乐鉴赏、名画赏析等,让大学生近距离体会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深刻感悟艺术作品中呈现的人间百态,进而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约束、规范与纠正作用。同时,通过赏析不同的艺术作品,大学生在掌握美育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净化、洗涤心灵,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符合社会主流道德标准的审美取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大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把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身应承担的职责。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传承,实现古为今用、以美赋能,增强大学美育教育的实效。一方面,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实现大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帮助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审美观念与标准,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以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生成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认同感,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永续不断。
提高一流大学美育教育水平,保证美育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确立先进的美育教育目标。作为为国家与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重要阵地,一流大学美育教育目标的制定,一要具备可行性与科学性,必须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贴合大学自身发展实际,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二要具备前瞻性与发展性,要对国内外美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现状、开展形式、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借鉴成功的美育教育成果与经验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教育体系。三要具备大众性与号召性,以大众性扩展美育教育的受众群体,加强与其他教育范式的联系,以号召性构建各教育体系的协同机制,保证美育教育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基于此,一流大学美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跃升,更好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美育教育,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疏通与引导。在美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要打造完善的环境,强化美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与观念。完善良好的美育教育环境,可以与学习氛围优势互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压力,释放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美育还能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校风校纪,使学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完善的美育环境是美育教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条件。
科学完善的美育教育制度是一流大学顺利实施美育教育并取得理想成效的基础。因此,大学必须重视美育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调动全校资源,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美育教育格局。二要推进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美育与其它专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在各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要挖掘提炼本专业中的美学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三要完善大学生美育教育成果展示。美育教育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要出台政策,提供舞台,比如定期举办大学生音乐会、大学生美术展览等,鼓励大学生展示美育成果,让美育从讲台走进大学生中间,并将美育成果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让大学生实实在在感受美育教育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唯如此才能使美育教育保持生命力与感染力。
构建一流大学美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美育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美育教育的水平。因此,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美育教育教师队伍,切实发挥人才在美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要注重培养多学科、重实践的“双师型”美育教师。美育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美育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美育理论基础,更要有娴熟的美育技巧。大学要整合文学、音乐、美术、话剧、传播等专业教师,开展美育理论研究与美育实践教学。二要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培训。定期开展美育教学研讨、美育案例交流、美育考察等活动,练好美育教育“内功”,提高教师的美育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三要发挥社会艺术人才作用。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优秀艺术人才进校开展艺术讲座和艺术表演,与大学生面对面“切磋艺术”,提高大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美育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大学在设置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时,要贯彻美育教育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美育教育格局。以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传媒等艺术学科为基干,整合全校学科资源,充分挖掘各专业中的美学知识点,形成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知识链,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编写美育理论教材,构建美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进而开阔大学生视野,拓展大学生格局。
大学可以依托社会资源,开展以美育教育为主题的艺术文化活动,邀请专业的团队进行演出,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演出,营造良好的美育教育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大学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到蕴含美育教育资源的场所进行参观,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名胜古迹等,让大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地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强化大学生对美的感受。最后,大学还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加深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继承与弘扬民俗文化,推动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
美育教育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作为保障。大学在实施美育教育考核时,应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课堂美育学习与课后美育实践,建立健全课程美育与社会美育双线评价考核,即学生美育成绩由课程美育成绩与社会美育实践成绩共同组成。教师在评定美育成绩时,既要看学生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社会美育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完成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美育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大学生课后生活,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又能增强大学生社会美育实践能力,提升审美认知。
全程化、国际化与信息化已成为美育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全程化主要体现在: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是个体在社会高速发展中保持进步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教育将贯穿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只有美育教育全程化,社会审美才能不断发展前进。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美育在世界各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相互之间的美育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美育成为连接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美育教育将突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整合全世界的美育资源,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极大拓展美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说,全程化、国际化与信息化,是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我们要牢牢把握美育教育发展的趋势,转变美育教育理念,创新美育教育方式方法,促进美育教育全方位、多元化、智能化发展。
构建一流的美育教育机制,是大学实现自身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流大学应锚定先进的美育教育目标,完善美育教育顶层设计,优化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丰富美育教育内容供给,创新美育教育方式,培育越来越多兼具中华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陈由登,福建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美育建设路径研究(编号FJJKBK23—032)”成果。
https://reader.gmw.cn/2023-09/26/content_36859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