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朱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0-06-30浏览次数:1314

【思政讲理】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6-30

朱 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很多挑战,必须重“创新”、讲“协调”、推“绿色”、促“开放”、谋“共享”,化危为机,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完成铸魂育人的初心与使命。

重“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高级阶段,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提升到日益重要的位置,课程改革也取得了系列成效。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理想等问题。疫情期间,多数高校采取网上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师更是无法很好地考量网络另一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述问题的产生与课程发展动力悬而未决息息相关。毋庸置疑,创新这一发展动力问题仍然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前行的“阿喀琉斯之踵”。

应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思想,持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工作,为培根铸魂提供不竭动力。当然,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人讲思政课。创新是守正的延续与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切忌照本宣科,应在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如通过讲授中国抗疫故事、抗疫精神、抗疫经验等真实的案例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生命力,变枯燥为隽永、变沉闷为舒畅,让思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润物细无声式地影响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由内而外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真心。此外,上好思政课还要注意与时俱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发展方向,其内容博大精深。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应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讲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抽象中把握具体,在具体中凝练抽象,赋予思政课“顶天立地”的品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切忌满堂灌,应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教师可将角色与学生“互换”,适当探索让学生从课桌走上讲台,从网络的那一端走向这一端,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不论是教室课堂,还是网络课堂,都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必要时,可引入视频会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带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调研等方式感受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体悟思政课的魅力。

讲“协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不平衡”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不平衡,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平衡。在教学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马克思主义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有限的48个课时之内,一般是难以对三个部分进行完整具体的讲授。因此,很多教师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授较少,科学社会主义更是少之又少。在学生学习效果上,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的分歧、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教师授课水平的不同等原因,一些学生坐在前排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及时预复习,一些学生坐在后排玩游戏、睡觉、看课外书,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从而使得学习效果不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格局,而是金字塔型的结构。

应用“协调”理念解决上述不平衡问题,注重发挥思政课的整体效能,不落下一个学生,避免木桶效应。一是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内容体系庞大的思政课课时。二是课程内容结构也要作出适当调整。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阐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奠定方法论基础,无疑要安排要一定的课时;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回应社会关切。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政治经济学,不能因为哲学部分的讲授而侵占政治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三是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习。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原因,只侧重讲其擅长的部分,有失偏颇。担任思政课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融会贯通,而不是予以割裂。四是教师要提升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将学生聚拢于课堂上。针对学生靠后排坐、抬头率不高、课堂参与积极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主动提问、与生交流、走下讲堂、规则制定、反复试错等方式,靶向施教,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推“绿色”

任何社会都存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的发展、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思政课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必须与学生客观地讲清楚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越性,同时也要深入浅出地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能解决的办法。但这种讲授一定是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富有正能量的,即必须是“绿色”讲授。一是不能妄议国政,这是底线,也是红线。尽管我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绝不足以成为诋毁中国共产党、谩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解国家重大法律法规、分裂国家、损害民族团结等的借口。建党近百年的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引导学生改造主观世界、提升综合素养,为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二是避免污言秽语。杜绝脏话、粗话、黑话、口头禅,避免讲述低级趣味、庸俗无聊的话语,抵制虚妄离奇、荒诞古怪的事例,以免从负面的角度影响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三是避免课程泛娱乐化、庸俗化。高校思政课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晦涩抽象。一些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采取了泛娱乐化、庸俗化的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娱乐事例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然而,娱乐性的刺激始终只是形式,而不是思政课的本质内容,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用形式代替内容。教师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在贯彻思政课的逻辑主线中有条不紊地引入正能量的案例,并适当穿插娱乐性事件,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在引导学生的“辨”与“辩”中诠释思政课的理论与魅力。

促“开放”

上好高校思政课还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打造开放性课堂。在“引进来”上,可根据课程计划安排12次课由名家名师、企业家、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包括已工作的学长学姐)等走进思政线上线下课堂,讲述社会经济实践的那些事,回答学生的困惑,并由教师进行理论与思辨性的总结。当然,“引进来”需要学校、学院(系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予以统筹。在“走出去”上,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率先身体力行、实践笃行,发挥垂范作用的同时也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更好地授学生以渔。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不局限于书本所学知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内外联动,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来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到多元文化、多元观点、多元视角的猛烈冲击,因此,思政课在促“开放”的过程中,教师要履行好领航人的角色。对于各类社会事件、网络舆论、图片素材等,引导学生“慢一拍”评论,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收集详实的资料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人云亦云”,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本领。

谋“共享”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动力,协调是方法,绿色是方向,开放是战略,共享是归宿。高校思政课也应以共享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一是全员共享。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思政课教学成果。思政课教学不应只关注“前排”学生,而忽视“后排”学生,不应只关注少数学生,而排除多数学生,不应奉行“二八定律”。只有广大学生都被最大程度地兼顾到了,思政课才是富有成效的。二是全面共享。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应局囿于书本的内容,应及时把国家方针政策、社会重点与热点问题、自身的理论解读以及科研成果与广大学生共享,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三是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实现思政课教学成果共建共享。一方面,及时询问学生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教师综合评判后,有效吸收学生建议,提升思政课含金量。另一方面适时邀请学生分享思政课学习(包括疫情期间网络学习)中的经验、困惑、困难、体悟等,教师予以肯定、解答、总结,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参考价值。四是渐进共享。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庞大,一些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知不足,因此,思政课教学成果的共享难以一蹴而就。思政课教师应该戒骄戒躁,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有实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渐进共享。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FJ2019ZTB09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度课题(SZZX202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www.cssn.cn/sxzzjypd/sxzzjypd_bwsf/202006/t20200630_514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