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导刊》刊文展示我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18-06-20浏览次数:113

近日,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专业刊物《精神文明导刊》(2018年第6期)刊发了关于我校创建文明校园特色做法的文章——福建师范大学坚持“四高”标准创建文明校园。文章内容如下:

福建师范大学坚持“四高”标准创建文明校园

福建师范大学文明办

长期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文明创建与事业发展同步、常态创建与长效机制并重、校园文明与师生素质共进,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改革创新,深入发掘高校独有的特色亮点,用鲜活、丰富的实践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赓续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福建省高校唯一)称号。

一、坚守“初心”,高站位强化理论武装。一是强化中心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升学习质量,制定实施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的文件,扎实推进党委中心组学习长效机制建设。与省委讲师团联合创办高水平思想理论杂志《理论与评论》。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校党委及时组织召开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传播社;领导干部带头在《求是》《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学习体会文章,带动全校师生理论学习教育不断深入。学校作为省属高校代表在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情况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福建省委有关刊物上刊登。二是建好党委讲师团。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党委讲师团,推动宣讲队伍专家化、宣讲对象分众化、宣讲平台网络化、宣讲服务多样化,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拟定宣讲专题、定期发布宣讲预告,为理论进基层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讲师团成员中有3人获评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人获评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3人获评全省社科普及名家,1篇宣讲报告获评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出版《理论热点与青年学生面对面——福建师范大学党委讲师团宣讲录》,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深入报道学校理论宣传工作的做法与成效。三是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正面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先锋论坛”“微党课”等载体广泛开展学习研讨,促进理论学习提质增效;坚持学做结合,引导师生党员在学校中心工作中体现作为,成立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大学生党员实践队,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坚持立行立改,着力解决了一批师生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017年组织全校171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开展全员培训和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四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宣传月、文明礼仪竞赛、“我们的节日”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师大好故事”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教育项目。推出以我校学生、全省道德模范楚玉春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扶郎花开》,获评2016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师生先后5人次荣获“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称号。

二、打造“匠心”,高标准培育师德师风。一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在福建省高校率先成立教师伦理委员会,推动师德建设从行政推动走向教师自律。独立设置具有实体性质的教师工作部(处),推进教师意识形态建设与业务管理相融合。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关于规范教职工网络行为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每年举办“优师(youth)行动”暨新教师成长论坛、溪源青年沙龙等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师德之星”“文明家庭”“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师德建设价值导向。定期对全体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回国留学人员、出国访学教师进行学术安全培训。学校于201510月成为首批18个“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之一。三是强化师德师风监督考核。坚持把师德规范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项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加强学风建设、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筑牢师德师风底线。

三、推动“入心”,高品位建设校园文化。一是创建文化校园。弘扬学校百年优秀文化,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开展覆盖全学年、形式多样化、参与范围广的“三节三月三季”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转变。“三节”即 “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三月”即“学雷锋青年志愿服务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月”“学生社团文化巡礼月”;“三季”即“新生入学季”“社会实践季”“毕业离校季”。学生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挑战杯”金奖、连续六年亮相央视“五月的鲜花”舞台,在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届届出精品。二是培育文化精品。凝练和打造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社团文化巡礼”“散文行动”“经典诵读”等10个体现学校特点、具有示范性的文化精品项目。以福建省十佳社会科学讲坛“理论名师大讲坛”为统领,统筹推进“名师讲堂”“国学讲堂”等10个分讲堂建设。涌现出《台湾文献汇刊续编》《严复全集》等一批原创性、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发挥高校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文化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近两届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我校的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成立印尼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全力办好2所孔子学院、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和课堂均被评为全球先进。学校已累计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16882人,派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16131人,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四是提升文化品味。科学规划校园文化景观,累计投入近亿元,推动形成绿化、美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按照建设“河与湖相连,湖在景观中,水绕景观流”的立体化校园生态绿化景观的思路,打造绿色、生态、文明的“山水学村”。建成旗山大道、溪源江、宝琛广场名贤园、星雨湖沿岸、南区、仓山校区等六大雕塑群。

四、注重“走心”,高品质传播文明风尚。一是完善“微”体系。加强“五微五阵地”新媒体矩阵建设,构建纵向囊括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横向覆盖微博、微信、QQ、微视、易班“五网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体系。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全国高校共青团网络新媒体转型创新试点单位。二是创新“微”传播。打造“福师大小葵”网络形象,采取微电影、漫画、沙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数十种、600余件网络文化产品,并向全省高校推广。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馆——“福师大小葵馆”,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共创等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眼心联通,同步共鸣”,吸引了全国近400个单位前来交流学习,国家及福建省领导多次来校考察并充分肯定,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研发易班轻应用——“青马易战”移动端软件,让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马克思主义。三是强化“微”服务。成立架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实行“线上收集问题—线下协调联动—线上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做到网上网下协同发力,推动学生诉求在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联动、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相关做法得到省领导点赞。线上线下联动,“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接收学生网络报名、提交提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服务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敲门砖”。组建网络舆情研究团队,进行全天候网络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精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文明办 李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