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树人以美立人高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光明网 2023-10-17)
薛瑾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美育浸润行动是依托高校的美育资源,就近为省内偏远乡村提供持续性的美育帮扶,以提高乡村学校美育课程的质量。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城乡教育也稳定且均衡的发展,乡村美育工作备受关注。因此,掌握乡村美育工作的困境,探索以德树人、以美立人的高校美育助力乡村美育浸润路径,对构建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全面加强美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乡村学校美育建设的困境分析
自全国各高校推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以来,仍然发现乡村美育工作的一些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校师资力量短缺
音乐师资力量短缺、素质参差不齐是乡村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乡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条件较差,发展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师资存在引入难、留住更难的情况。美育教师更是屈指可数。现有教师掌握的音乐美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基本音乐需求,学生很难在美育课堂上有良好的审美感知体验。音乐教师繁重的教学和社团排练任务导致美育教学工作量超标,很难展开音乐教研活动,教师知识结构和育人水平呈现出学历与能力不对称的现象。另外部分乡村美育教师同时兼任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还有的学校美育工作由非美育专业教师承担。影响了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2、美育课程建设发展迟缓
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较为匮乏,音乐教师很难参加区县的教研活动。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授课方式受到束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课,更谈不上美育课程。但是乡村的美育资源丰富,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音乐文化可以与美育课程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开阔学生的美育视野,又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本土特色的戏曲等。可目前陈旧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美育效果。
3、美育德育难以有效融合
德育和美育两者是相互融合的,通过二者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升华学生人格。但是,在进行“美育浸润计划行动”的工作时发现,受到学校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什么是美育?如何开展美育活动?如何建设美育课程?如何在美育中渗透德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乡村学校美育亟待解决的。大多数学校把美育教育视同为音乐技能教学,有的只局限在屈指可数的音乐课。学校管理者似乎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德育美育融合过程出现推行缓慢的现象。另外,由于音乐教师对德育内容的了解不足,也缺乏挖掘德育元素的能力,在教学中普遍缺乏主动将德育融入音乐教学的意识,更谈不上对学生因材施教。音乐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养成。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的观照,也忽视了学生在审美教育中思想的升华。
4、校园环境建设有待改善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发挥出美育作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对口校地处偏远的乡村,学校设备简陋且陈旧,有的学校只有教室没有乐器和信息化设备,导致美育工作难以开展。
二、探索高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对口乡村学校美育建设现存问题的剖析,提出对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路径的几点建议:
1、探索“浸润式”师资培训模式
针对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美育浸润行动首先要关注的是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如:“长期+短期”、“线上+线下”等。通过培训,让乡村音乐教师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前沿的教学信息,同时掌握优秀音乐教学资源,以提高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并具备开发本土音乐课程的能力。高校定期为乡村音乐教师开设相关的线上专业培训,为乡村音乐教师开设线上美育课程,同时,高校可以送培训教,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使乡村音乐教师能定期回顾并长期接受音乐专业知识的熏陶,可以解决音乐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定期开展随岗研修,接受短期线下面对面集训,专攻音乐教学以及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开阔乡村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视野,为开设学校美育课程充电赋能。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拓宽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视野、完善专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学能力,以助力音乐美育长效浸润。
2、构建德育美育协同育人载体
德育美育相辅相成,德育是培养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情操。德育美育协同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风向标,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和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学校要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积极推进德育美育协同育人。从根本上重视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与高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音乐教师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在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德育等,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还可以依托高校的美育师资资源,根据对口校所在地修订美育教材,以此扩大美育受众面。同时音乐教师需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和专业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知文化等美育内容融入课堂与社团活动中,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3、发挥校园环境建设的美育功能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校园里开展美育工作不仅仅要着力进行学校教育,同时还要关注到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们宣传美育思想、美育内容;可以在教室内张贴美育名言,音乐家介绍;在课间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播放中外经典名曲,特别是有鲜明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校园的报栏上宣传当地特色的音乐文化影响学生的知识素养及人文精神等,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利用课间,开展相关的美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这些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对美的认知以及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打下感性的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
4、创建学校美育发展共同体
美育共同体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以美育人的实施平台。是基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大学+中小学”的基础上,构建“大学+中小学+社会资源+家庭美育”的全新美育融合体。首先,美育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政府在政策和保障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由上而下构建外驱力,以保障美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融合高校艺术团体等社会美育资源助力学校美育全面发展,由高校牵头,建立混合式导师组。高校可将教育实习与美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派驻实习生前往乡村对口校开展美育活动。再次,开设地方性美育课程,在高校的引领下,教师从挖掘和整合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出发,深化现有的课程资源,也可开设新的美育课程。如“闽剧”“芗剧”等地方戏曲课程,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另外,需要协同各种美育资源重构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关联与体系,开展系统的家庭美育教育,逐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美育教育共同体。
新时代的美育工作任重道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要推进美育全面发展,其主要在于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利用美育浸润行动平台,进一步利用乡村本土文化特色,关注美育思政教学实践等,以顺应新时代对美育的改革要求。
作者:薛瑾,副教授,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https://reader.gmw.cn/2023-10/17/content_36899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