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陈桂蓉: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革命相连接的历史机缘

发布时间:2021-11-11浏览次数:456

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革命相连接的历史机缘

(来源:福建日报   2021-11-11   10  理论周刊·求是)

陈桂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其视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人类文明的巨大成果。二者的结合既有着逻辑的必然性,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本文从近现代中国革命这一历史场域,回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以此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寻找内在的条件依据,从而提升“结合”的必然性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问题的倾情关注和正义发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复兴之路指引了方向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国被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国人的命运进入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中国社会性质由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乎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方兴未艾的欧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影响。他们以两次鸦片战争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对涉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条件、民族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以当时美国的一家进步媒体《纽约每日论坛报》为主要阵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真相和实质,对中国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道义的支持,并对中国革命寄予殷切的期望。

首先,戳穿帝国主义颠倒黑白的战争谎言和伪善面孔,揭露战争的罪恶目的和策划过程,声讨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大量的外交公函、议会记录、官方文件等,以铁的事实把战争的真相还原给社会公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了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的危害。它不仅使得经济上白银外流、国库虚空、财政面临危机、经济濒临崩溃,而且使人的体质和精神受到严重损害,“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其次,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解剖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及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在对近代中国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深入地研究了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原因,认为这场战争,是在英国国内经济出现衰退、产生金融危机、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政府为转移国内视线、抢占海外市场、掠夺海外资源而挑起的。他们还深入分析了中国战败的国情条件以及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中国之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其直接原因首先在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不仅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而且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定式。另一直接原因就是封建政治制度的腐朽和各级官员的严重腐败。

那么,中国战败根本原因何在?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这一根本动力上作了深刻分析。他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共同特征是“依靠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存在”。这种状况只能维持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却迅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并快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处在上升时期的英国与日渐衰落的中国交战,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热情支持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科学评价农民革命的历史作用,阐明无产阶级斗争与被压迫民族斗争的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同情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和屈辱,他们欣喜地看到不屈的人民奋起抵抗,对中国革命寄予殷切的期望。马克思通过观察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给予了深入思考。农民革命不能担当消灭剥削制度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无产阶级身上。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之内就会夺去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为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紧密联系的。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呐喊。

◆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根脉的先进分子的艰难求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立足开辟了思想文化领地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着救国图存之路。流淌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一大批先进分子,提出各种变革主张,在思想文化战线发出振聋发聩的先声。这些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先进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不愧为民族脊梁。他们的求索和奋斗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立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

1900年,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并未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为了回击帝国主义对中国“老大帝国”的污蔑,纠正国人中的一些崇洋媚外和奴性思想,他写下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吸取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主张通过更为激烈的行动——革命来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的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擘画着中国未来,他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和灾难。然而,战争也促进了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唤起了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的结果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此时中华民族正有一批优秀儿女,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李大钊、陈独秀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风云中挺身而出,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在《庶民的胜利》中,李大钊就如何看待“一战”的性质及其“一战”的胜利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政府妄图扩张世界,转移日益尖锐的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掠夺别国的资源财富,以满足本阶级的利益需要。陈独秀、李达等在关于“问题与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关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大论战中,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言论展开猛烈回击,从思想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上述这些代表着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先声,高度契合和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人类进步方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受和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们身体力行于革命斗争实践,表现了中华民族知行统一、不懈奋斗的性格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相遇相连架起了现实而宽广的桥梁

191710月,在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最薄弱的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巨大成功,使在黑暗中彷徨的中国先进分子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桥梁。这个桥梁是现实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经济贫穷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强大优势,开启了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代化模式。把一个“小农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正是中国道路的最好参照。中国也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穷国。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获得成功,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一定能成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这个桥梁是宽广的。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后并没有止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当今中国,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回望中国的发展实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引领我们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11/09/content_12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