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利:台湾音乐教材有“去中国化”倾向
(来源:中评网 2016-10-04)
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郭小利(中评社)
中评社香港10月4日电(记者 黄博宁整理报导)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郭小利昨日在台北世新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指出,大陆教材坚持“民族化”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和多元一体的“大中国”概念,台湾教材“西方化”、“本土化”倾向明显,突出“台湾区域”,有着较为明显的“去大陆化”、“去中国化倾向”倾向。
郭小利比较两岸多版本的音乐教材指出,大陆教材坚持多元一体的“大中国”概念,教材内容包括各民族、各地域的中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以及中国当代创作音乐,并且每个版本教材都包括了台湾民族音乐与创作音乐,甚至于涉及台湾流行音乐,如《明天会更好》、《外婆的澎湖湾》、《蜗牛》的、《隐形的翅膀》等均入选教材中。
相比较而言,由于李登辉、陈水扁等台湾执政当局“台独”思想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一直坚持“本土化”教育,有意识地忽视、遗漏了大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当代创作音乐。其主要两个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一版本对大陆的民族音乐极少,另外一个选了13首大陆民歌,但几乎均未选择大陆当代创作音乐。
她也表示,在价值取向上,大陆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素养,而台湾的《课纲》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哲学理论,但各个版本的教材编写则注重“实践”,小学与初中演唱与演奏教学所占比重很大。
对于20世纪的新音乐,大陆方面基本不涉及,持审慎态度。而台湾方面,有着详细的梳理、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流行音乐方面,大陆教材从初中开始选取一些歌词内容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如《故乡的云》、《光辉岁月》、《隐形的翅膀》等。台湾则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出现流行歌曲,占所选中国歌曲的比例较大,尤其从选取描写酒店女生活的《雨夜花》、纯粹爱情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可见其学校教育的开放性。
该论坛主办单位,大陆方面包括,大陆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方面包括台湾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共同课程委员会、终身教育学院。
协办单位包括,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威京总部集团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台湾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日本语文学系、社会心理学系、英语学系、通识教育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性别研究所,以及大陆中国艺术研究院两岸文化研究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http://www.crntt.com/doc/1044/1/1/1/10441116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44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