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刘海燕:“时迁盗甲”为何让人印象深刻

发布时间:2020-08-25浏览次数:651

“时迁盗甲”为何让人印象深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20-08-24

刘海燕

 

时迁,在《水浒传》中以偷盗为业,人称“鼓上蚤”。如果说“时迁偷鸡”是本性使然,是为了满足他和杨雄、石秀的口腹之欲,那么“时迁盗甲”则是为了配合梁山正义事业,是一次胆大心细、成功潜入、满载而归的战斗过程。《水浒传》对“时迁盗甲”的过程,描写得更为细致。

当时,呼延灼率兵征讨梁山,三千连环马“马带马甲,人披铁铠,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着一对眼睛”。这阵势,锐不可当,着实厉害。当然,一物降一物。打铁匠“金钱豹子”汤隆知道,欲破连环甲马,须用钩镰枪。按照汤隆家祖传的画样,这钩镰枪可以打造,只是没人会用,需请汤隆的姑舅哥哥徐宁上梁山来教。

汤隆的主意,是要先去盗取徐宁的宝贝“雁翎锁子甲”,然后略施小计,赚徐宁上山。讲到偷东西,吴用第一个想到时迁。他说:“若是如此,何难之有?放着有高手弟兄在此。今次却用着鼓上蚤时迁去走一遭。”刚上山时,时迁不怎么招人待见。杨雄和石秀上梁山报信说时迁被捉时,晁盖还嫌他们作为偷鸡贼,辱没了梁山好汉英名,意欲杀之。宋江及时出来解围,说不是这两人的过错,玷辱山寨的,是“那个鼓上蚤时迁”,“他原是此等人”。

后来,三打祝家庄,时迁得救终于上了梁山。他的任务主要是帮助石勇,成为守店头领,卖酒卖肉,招接四方入伙好汉。在梁山上,时迁一直都只是个小人物。现在,终于被人称作“高手弟兄”,被人记起。想来时迁有点儿受宠若惊,因重操旧业而跃跃欲试。他很快就随声答应了,而且是掷地有声的军令状:“只怕无此一物在彼;若端的有时,好歹定要取了来。”因此,时迁此番入东京行事,是志在必得。

时迁明白,本次行动非同小可。离开梁山时,他携带了各种暗器和诸般行头,事先做了大量的侦查工作。小说写道:

次日踅进城来,寻问金枪班教师徐宁家,有人指点道:“入得班门里,靠东第五家黑角子门便是。”时迁转入班门里,先看了前门,次后踅来,相了后门,见是一带高墙,墙里望见两间小巧楼屋,侧首却是一根戗柱。时迁看了一回,又去街坊问道:“徐教师在家里么?”人应道:“敢在内里随直未归。”时迁又问道:“不知几时归?”人应道:“直到晚方归来,五更便去内里随班。”

“踅”字,是轻手轻脚的意思。时迁既要打探有用讯息,又要不露形迹。经过来回探路询问,他已经把徐宁家前后门都打探清楚。踩点后,又仔细查看了徐宁家的结构,尤其指出侧首的“戗柱”,下文中有呼应,是他重要的攀援物。时迁又问了徐宁当班的时间,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回到客店,他就事先和店小二打好招呼,说当天整夜不归,托店小二照管房间,自然是不想引起店家的猜疑。

时迁进城后,吃了饭,天色未晚,无处安身。天色渐黑时,他爬上土地庙后的大柏树,远远望见徐宁下班回家。“是夜,寒冬天色,却无月光”“早听得谯楼禁鼓,却转初更。云寒星斗无光,露散霜花渐白。”小说如是描写当日的夜景。在这个星月无光的寒冬之夜,时迁翻墙进入徐宁家的小院,从戗柱攀上搏风板,潜伏在楼房屋檐下,窥伺着这个安宁的小家。“见那金枪手徐宁和娘子对坐炉边向火,怀里抱着一个六七岁孩儿。时迁看那卧房里时,见梁上果然有个大皮匣拴在上面,房门口挂着一副弓箭,一口腰刀,衣架上挂着各色衣服。”

小说不写时迁屏气凝神的艰难,却写他看梅香折衣服,每件衣服颜色式样,都看得很仔细,其实是在苦等时机。终于二更后,徐宁夫妻上床。听到对话,得知徐宁明日五更随班当值,丫环四更要起来烧汤,服侍他上朝。此处,有时迁的心理活动描写:“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子,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趁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将起来,明日出不得城,却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盗甲的时间,可以是半夜,但万一惊动徐宁,失手后可能被困,难出城门。于是,他决定等五更盗甲。

徐宁一家人安稳地睡着觉,时迁趁机把碗灯吹灭。徐宁醒来发现没有灯,叫丫环去后院点火。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再开后门出来,又去开墙门。时迁趁机得以潜入厨房。待丫环服侍徐宁出门,时迁才“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槅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时迁非常精准地把握时机,静处待动,动中含静,踅伏在梁上后,又悄无声息地等待。主人离开后,丫环毫无提备又睡觉了。此时稍微有些动静,也不容易发觉,正是盗甲的良机。小说如是描写盗甲过程:

时迁听那两个丫环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时迁做老鼠叫。丫环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一口气奔出城外,到客店门前。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还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

一副雁翎锁子甲,加上皮匣,肯定不轻。时迁盗甲得手,却被徐宁娘子察觉到声响,困倦中查问丫环。若是徐宁在,肯定更为警觉,说不定还会亲自起床查看。但此时徐宁已离开,时迁学几声老鼠叫,便将几个睡梦中的女子骗住。时迁也不惊慌,艺高人胆大,学着老鼠厮打的声音,一路畅通无阻出了徐宁家。小说写他“一口气奔出城外”,到店门口时天色仍未破晓。

从时间长度看,时迁潜伏了大半夜,盗甲大概就用了一两个小时,而且得手后迅速撤离。时间节奏上,前松后紧。一方面,盗甲的整个过程在读者眼前得到细致呈现;另一方面,时迁得手后依然保持高度警惕,快速撤离现场。整个盗甲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扣人心弦。

这次成功的盗甲行为,为时迁洗刷了偷鸡贼的罪名,给了小人物一个精彩展示的舞台,第一次让神偷形象变得如此高大。此后,小说对时迁有过一些探报声息的描写,尤其几次火攻的辅助行动颇为精彩。比如“时迁火烧翠云楼”,又如攻打曾头市。百二十回本“卢俊义大战昱岭关”时,因时迁会飞檐走壁,所以被派去打探消息等。但这些,都不如盗甲这一行为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征讨方腊时,梁山好汉死伤无数。时迁也因生急病(搅肠痧)死去,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一生。时迁被金圣叹批为“下下人物”。张恨水则不以为然,他为时迁鸣不平:“王荆公论孟尝好客,谓鸡鸣狗盗之徒,出于其门,而客可知。施耐庵之写时迁入水浒,亦正王荆公之意也。一百八人中有时迁一度,而正以证一百八人之未能超于鸡鸣狗盗耳。不然,徐宁家之甲,翠云楼之火,何独为时迁亦著如许笔墨哉?此意金圣叹未晓也。”

时迁后来被奉为“贼神”。清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吾杭清泰门外,有时迁庙,凡行窃者多祭之。”民国时期,丁立诚在《武林杂事诗•时迁楼偷祭》中也咏到了这种奇特的习俗:“卅六人中谁善偷,时迁庙食城东楼;后世偷者奉为祖,月黑深宵具酒脯。但愿人家不闭门,黄金取尽青毡存;岁岁报祭官不捉,天上追踪东方朔。”时迁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口耳相传。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海燕

https://wenyi.gmw.cn/2020-08/24/content_34114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