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绝活”展现新魅力?

发布时间:2016-10-31浏览次数:328

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绝活”展现新魅力?

(来源:福建日报2016-10-28  06版  海峡)

本报记者 李向娟

                 

民众在台湾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参观。记者李向娟摄     手作精品。(资料照片)     民众在学习竹编技艺。(资料图片)

新闻话题:

    手作是有温度的艺术。本月20日至30日,“匠心·意蕴”台湾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在榕城举行,展出30多位岛内美术工艺大师近千件手工艺作品,琉璃、陶具、刺绣、烙画、捏塑……让民众一饱眼福,赞叹不已。其间,两岸工艺美术师汇聚一堂,探讨如何借力互联网,将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市场?如何在创新中传承传统技艺?

特邀嘉宾:

    台湾工艺发展协会会长 吴宽亮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手作创意艺术协会会长 高宇辉

    台湾中华品创美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珠宝设计师  张樱觉

    台湾宜兰东飞雁发展协会理事长、兰阳窑创始人 李佩珍

观点碰撞:

两岸现状:传统手作渐热

    听涛君:刺绣、陶艺、烘焙、插花、织补、制包、金属工艺、染花……眼下,传统手作在两岸日 渐兴起。这其中,除了老匠人的传承坚守外,还有越来越多热爱手作的创客参与。对此,各位怎么看?

    吴宽亮:现代人对生活艺术的需求日趋强烈,除了推动手工艺者的创作要更重视品质外,还要推动他们设立各种工坊,传承工艺、推广工艺,吸引更多的爱好者,享受从艺术到生活的情趣。现在,台湾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手工工坊,如木工坊、陶艺工坊等,很受年轻人欢迎。当然,手作爱好者也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通过亲近传统工艺,从浮躁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高宇辉:手作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在大陆民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的美妙之处,渐渐加入到手作行列中去。但这股手作热并非是传统老工艺的复兴,而是一种创新,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手作,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其实,他们不是在复制传统工艺,而是在进行创新。

    李佩珍:手作的内容很广泛,工艺也是复杂多样。由于手作的物品需要时间的浸润和匠人的思考,把经验和灵感融入其中,因此,每一件手作的物品都有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这就是手作的艺术。手作物品融入制作人的心血,使之变为艺术品,具有使用与收藏的价值,

这就是手作的魅力。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我们更珍视手作艺术。手作是有温度的艺术,追求生活的美,讲究个人风格和品位。

转型关键:老手艺生活美学化

    听涛君: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尽管有年轻人来学习传统工艺,但老工艺的传承仍面临窘境:缺资金、缺人才、缺市场。传统工艺该如何传承?又该怎样在创新中发展?

    高宇辉: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随处可见的手艺活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要么被遗忘而束之高阁,要么进入博物馆。因此,传统老工艺的传承,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让它们原汁原味地流传下去。当然,手作是有温度的艺术,少而精,不可能机械化流程制作。但它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还要积极创新,在材质、技法、款式等方面创新,以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张樱觉:传统工艺的创新创意,主要在于生活化。如果只局限于艺术品,那么就只能小众化。因此,工艺是基础的匠艺,但还要加上艺术、美学的提升,融入时尚元素,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几十年来走的唐风路线,即以唐朝的风格主轴进行珠宝玉石设计。我的每一件作品除了天然材质之外,还要呈现中国文化之美,以及生活的概念、收藏的概念。比如我的“宝瓶”系列珠宝组合,就运用了中国的福、喜、禄、寿等文字。又比如一件作品可兼具胸针、吊饰,也可变成墙上挂饰,还可变成珠宝画等,也就是从多元的角度满足人们对生活美学的需求。

    吴宽亮:我觉得传承不只是继承,老手艺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年轻人则给老手艺注入新思维、新活力。传统工艺的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才断层问题。台湾80%的手工艺人都超过了40岁,而年轻人浮躁,没有办法静下心来,更不愿拿着微薄的工资去学习一项不能立即看到成效的技艺。因此,我们协会正在鼓励更多的手工艺爱好者加入,尤其是年轻人,给他们设立奖金,鼓励年轻人创作。

    传统工艺要走向工艺生活化,价格不高又有工艺品质,才符合大众的需求。比如我们结合宜兰的在地文化,把兰阳窑与宜兰龟山岛的元素揉在一起进行创作,将陶瓷茶杯、茶壶外形做成乌龟状,这样既有喝茶功能,又有艺术品位。

  

一个手工艺者在创作。(资料图片)  

未来趋势:“互联网+手艺”

    听涛君: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借力互联网,把手工艺品经过包装推向市场?海峡两岸传统工艺如何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高宇辉:传统手工艺正积极尝试改变老旧的刻板印象,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买卖是最好的保护。眼下,大陆出现了一批互联网平台,如“东家”“拾翠”“老字号”“扑满爱”等,就可以让传统与现代产生令人惊奇的“化学反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平台上,消费者不仅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还能看到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到手艺人“一刀一刻、一笔一画、一针一线”的“工匠精神”。两岸手工艺人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在买卖中保护传统工艺。

    吴宽亮:台湾鼓励、扶持手工艺人在家进行微创业。他们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可以在商场、景区或农贸市场里进行贩售。比如金属加工(特别是银饰、金饰制作)特别受欢迎。一些心灵手巧的女生会建立金工工坊,融入自己的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佩珍:当然手工艺人要生存发展,就得落地生根。他们可以既是“匠人”也是商人。通过互联网平台,他们有精准的目标客户、稳定的需求、优质的品牌形象,也有碰撞出创作火花的交流切磋群。

网友微评:

    @悠然阿朵:年轻人传承传统工艺是一个过程,更是一项工程。通过旅游博览会或工艺品大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得以展示,为观众认知。同时,政府搭台和扶持非常重要。

    @风过有痕0412:要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需靠年轻人的内在兴趣。应从兴趣和价值追求引导入手,培养接班人,而不能仅看到经济价值和利益获取。

    @iris吟啸徐行:传统工艺也需要互联网思维,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示产品、开设微店、组织亲子DIY等方式,扩大影响,让更多人认识;另外,两岸手工艺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设立两岸手作群,相互交流借鉴,让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陈云淡:手作渐热的启示,在于它回归了生活的本真,用慧眼、坚持、淡定、匠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学。

    @塞外东风:有利润空间才能让传统工艺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应该通过互联网把精美的传统工艺品推到更多消费者面前,有买有卖,才能让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记者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工艺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一边是古人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一边是年轻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许多传统工艺在传承和遗忘之间徘徊。

面对矛盾,手作的兴起,无疑为两岸年轻人走近传统工艺打开了一扇门。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渐渐远去的手艺活,并融入自身的思考与创意,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新。

    传承不只是继承,老手艺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年轻人则给老手艺注入新思维、新活力。在快速变化的当下,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统工艺者的行列,与时俱进,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并通过现代营销手段,把手工艺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对传统工艺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有力的扶持政策,创造各种培训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统工艺的学习、传承,并推动手工艺者进行微创业,才能“老树发新枝”,使传统工艺迎来“春天”。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10/28/content_973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