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陈培浩:文学书写要有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1-12-23浏览次数:375

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激荡起文学的澎湃力量

——6位与会8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2-22   14  文艺评论周刊·文学)

 

12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版邀请6位与会的8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畅谈心得体会。

 

文学书写要有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视野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培浩

文艺通过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描绘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既不能抽象,也不能流于空泛,而要有相应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是海纳百川,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辩证统合。千江和百代的一个方面是驳杂,假如没有大历史观,没有对历史总体性的把握,必然迷失于历史的杂多碎片和蜿蜒迷宫之中。由此描绘的新时代新征程可能只见枝叶不见树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碎片性不见总体性。

当代中国最大的历史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艺如何书写这个历史进程?历史总体性的存在,并不是要取消文艺工作者的思考,而是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揭示。举例来说,一个当代作家如果要书写粤港澳大湾区,必然跟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相关,但其具体问题并不因这种历史总体性的存在而能够一揽子解决。换句话说,历史总体性是一种视野,一种书写的倾向,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并非所有的生活,都能够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映照着历史总体性的光芒。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艺界因为对僵化本质论的反思而丧失了对历史总体性的信任,这是一种矫枉过正。

假如一个作家要书写大湾区,我期待这种书写既能向此时此刻大湾区无数人民的悲欢经验敞开,也向大湾区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敞开。换言之,这种书写必须有一种历史的根须,深深扎根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由此才能看见近代中国汇入世界的历程,看见中国如何艰难地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看见现代中国如何携带着其古老文明和当代道路,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这样的书写,历史中映照着当代,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又深刻勾连着世界大势。这才是真正将当代性和历史性结合,描绘出恢宏气象的作品。

(注:其他人员发言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2/22/nw.D110000gmrb_20211222_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