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来源:光明网 2023-12-07 )
吴文哲 周杰
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外关系,深入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对系统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外关系,有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更好地坚持“五育并举”,整体发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劳动的关系。劳动是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具备普遍适用性,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蕴含着鲜明的思想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特点,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要影响。换言之,劳动教育是劳动的一种更高形式,既有方式上的具体实践,也有目的上的特殊意义。一要突出以劳育德。劳动是涵养品德的有效途径。就学校而言,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帮助树牢正确的劳动理念和价值观念,坚定政治信念,更好成为时代新人。二要注重真实体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看来,教育是一种源自生活、源自社会、不断生成新经验的过程。经验的产生来自动手体验和亲身实践,强调在做中学。身体力行、出力流汗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照本宣科讲“劳动”,而应主动走出书斋,迈向田间地头、园区厂房,在生产实践中参与、体验劳动活动,练就真本领、真本事,汲取精神营养,真正劳有所得、劳有所用。三要体现教育意义。有别于社会中的劳动,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管理、有目的、有内容、有方式、成体系的教育活动,涉及施教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多方因素,人才培养是其根本目的。因此,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不是简单编造,更不能任意为之。要专门编制教学设计,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妥善处理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要遵循“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兼顾不同阶段、层次、区域对象特点,不可急于求成、一劳永逸。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养成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行为与可贵品德,而且作为启智、创美、强体的重要桥梁,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学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劳动教育具有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创美、以劳强体的功能,一些教师、家长等担心学生参加劳动会影响其学习成绩,但是已有理论研究和事实证明,参加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反而会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及时更新理念,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转变评价方式,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关键指标,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不唯书本、不唯课堂,家长不唯分数、不唯成绩,社会不唯学历、不唯帽子。及时调整优化知识结构,注重从“四育”到“五育”的全科渗透,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全过程。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劳动课程的关系。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并列关系,“五育并举”形成一体,共同贯穿于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劳动教育承担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需要理论的、实践的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开设劳动课程,只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劳动教育是完整的“一育”,不仅仅是“一课”。如果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课程,就会窄化、矮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要更新观念,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只是第一步、只是其中一步,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地固化在课堂上或者书本里,而要从实践育人的高度,全局性谋划、全方位发力、全领域推进,特别是要全科渗透、全程融入,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群体。只有明确各方责权利,厘清利益关系,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才能上下顺畅推动实施。特别是政府及其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真正汇起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做好政府统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等鲜明特征。政府是顶层设计与实际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抓早作用,完善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多个部门交叉、无法顺畅推进的难点堵点任务;要在支持文件落实上求实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特别是在平台、场地、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做好协调保障。二是抓好部门部署。劳动涉及教育、国资、文旅、体育等不同业务部门,但核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育”。教育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主体意识,将抓好劳动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对标对表配套研制符合大中小学办学与不同阶段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劳动教育实施举措,强化工作指导,健全长效抓落实机制。
系统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意。近年来,各地劳动教育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对照国家要求,劳动教育在思想观念、育人方式、实施路径、基础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劳动教育地位弱化、边缘化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劳动教育整体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立足新时代,系统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多点发力突出思政功能。劳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劳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充分激活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学校应注重宣传引导,把劳动教育纳入“大思政”体系,比如作为开学“第一课”,统筹劳动“教育月”“教育周”“教育日”等,规范劳动教育时间、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等重要节庆日,举办弘扬劳动精神、体验劳动乐趣、感悟劳动不易等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增强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的理念认知;健全荣誉体系,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选树一批先进个人,激发学校和教师整体活力;借助校园文化走廊、教室宿舍食堂,依托广播、电视台、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融媒体,定期宣传劳动先进文化,做好劳动典型播报和事迹推广。
因地制宜强化课程建设。课程是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载体,要对照国家要求、区域特点和学校需要,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折不扣开齐必修课、丰富选修课,拓宽课程渠道。要建立常态化抓落实工作机制,以保合格、强质量为主线,定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及质量评估普查,利用信息技术或督导队伍,不定期组织随机抽查,公开开课数据及质量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坚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研制、一体实施、一体完善的理念,统筹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优质资源建设。注重通适性与差异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加快完善“通识课+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融合渗透、服务需求,鼓励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因地制宜开发一批“劳动+经济”“劳动+科技”“劳动+生态”等融合性、服务性课程,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多措并举拓展育人资源。坚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政府协同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主、社会参与、政府统筹的劳动教育平台资源建设机制,打造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在加强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方面,应引导学校将劳动场所建设纳入事业规划,充分利用校内教室、空地、实验室、体育馆、活动室、架空层等空间,建好劳动实践场地。在拓宽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方面,应鼓励通过校企联办、城校联办、校社联办等方式,加快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专门实践专区的建设,夯实校外劳动教育刚需。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支持校内外符合条件的劳动教育平台,特别是大型、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育人基地开放共享,包括完善平台使用效益考核和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提高共享积极性。
改善师资提高育人实效。全面自查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配备情况,摸清教师队伍家底,坚持育引并举,做到精准育引。建立大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通过外引内培,以构建一批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抓手,补齐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与质量短板。常态化开展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将劳动教育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等内容纳入教师日常培训计划,优化培训方式、内容和技巧,全面提升教师综合劳动素养。
作者:吴文哲,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周杰,福建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本文系福建省2022年度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劳动教育实践、理论研究》(项目号JDW22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