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汪征鲁: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发布时间:2017-01-10浏览次数:712

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1-10  09版  理论周刊新论)

汪征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唯物史观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在人类思想史上,诸思想体系及其物质外壳有属于开放的系统,又有属于封闭的系统。所谓封闭的系统,系指这一理论系统没有长时间,更没有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具体而言,这种系统由某位哲学家、思想家一次性完成就终结了;或者由几位旨趣相类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某一历史阶段完成,就终结了。封闭的理论系统每每表现为学院式或象牙塔式的特征。其一般不整体地、长时间地、主导性地付诸社会实践,即绝大部分不会成为那一时代主流政治或主导的价值观。它只是在成为人类、人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后,才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如中国的老庄思想体系、墨家思想体系、杨朱思想体系、名家思想体系,西方的苏格拉底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黑格尔思想体系、费尔巴哈思想体系、康德思想体系、尼采思想体系、罗素思想体系,等等。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封闭的理论体系,是由先后产生的诸独立的个体,间接连接,构成思想史上思想发展的链条。

 所谓开放的理论系统是指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体系等则属于开放性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之所以保有开放性或交换性,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

 首先,这一理论体系必须具有社会实践性。理论之冲破象牙塔、经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实践也是理论不竭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主客体之间、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实践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的系统,形成不竭的发展动力,可以直接形成思想发展的链条。一般来说,理论体系的核心或原生态表现为哲学。从某一个角度看,哲学之付诸社会实践就参与构建了政治,付诸历史实践就参与构建了民族文化。以上二者还有一个深层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当然,这一实践还有一个质与量的方面的要求。即这一实践不是短暂的、片断的、浅尝辄止的,而是长期的、广泛的、深入的。这样,这一实践每每有千万、甚至上亿民众参加,亦即这一学说有千万、甚至上亿的信众;这一实践往往延绵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其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真理性和价值取向上的合理性,而且对人类社会而言,后者甚至更为重要。换言之,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其核心概念或逻辑的出发点深刻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又具有适度的抽象性、兼容性,从而既具有长时间的合理性又具有解读与发展的空间。

 再次,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其中包括领袖人物,薪火传承、宣传诠释、发展创新。正因为这一理论长时间代表主流政治、主流文化,必然有政治力量和传统力量造就或推动一大批学者对之阐释、研究;又因为这一理论体系广泛深刻地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故而有一代代的学者对之开拓、发展。

 如儒家思想体系,既作为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付诸社会政治实践,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付诸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其具有千万、上亿信众自不待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或逻辑出发点首先是“孝”,其次是“礼、仁”;到宋代作为新儒家的理学更适度地抽象为“理”,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且“孝、礼、仁”的三级空间架构、“理”的动态演化进程都是具有某种立体性、兼容性、动态性而显示张力。这都是为后人创造了解读与发展的空间。至于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则无须赘言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具有社会实践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在19世纪中叶产生伊始就不断地被付诸社会实践,20世纪更是广泛、深入地付诸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形成了世界工人运动,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和最终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其之有千万、上亿信众自不待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出发点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其既从正面的角度、最主要的层面反映了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又具有适度的抽象性;其建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的社会理论模式,更具有立体性、兼容性、辩证性而显示张力。这些都为后人提供了解读与发展的空间。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传统马克思主义(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为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匈牙利卢卡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和现代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更是与时俱进,层层相因,显示了不绝的生命力。

 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也会遭遇迷误、挫折,陷入曲折与低谷,但他可以通过自我批判、自我完善,又走出低谷,实现中兴。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观点、个别理论可能陈旧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可以纠正它,改造它,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出新的理论生长点。

 综上所述,由于唯物史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理论系统,有以上诸机制与特点,故这一理论体系能在批判历史的同时批判自我,在超越社会的同时超越自我,从而长葆其美妙的青春与生命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