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谢宏忠:社区教育可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发布时间:2017-01-16浏览次数:1093

社区教育,如何挑起“微治理”的大梁?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1-12  06版  海峡)

记者李向娟

新闻背景

听讲座、读国学、学唱歌、练棋艺、玩插花……不问年龄、没有门槛,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家门口上各种培训班。如今,这类培训班在两岸社区逐渐火热起来,被称为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

随着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两岸,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已成为未来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那么,当前闽台两地社区教育的状况如何?两岸社区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方面各有哪些特色?存在哪些问题?社区教育对社区管理、居民个人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观点碰撞

特邀嘉宾:

陈国龙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志彬 台湾社区大学促进会秘书长

谢宏忠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艺彬 厦门海虹社区居委会主任

家门口上大学社区居民热情高

听涛君:社区教育根植于社区,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教育资源,比如听讲座、上国学、学棋艺、玩插花等等。那么,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有何区别?目前,闽台两地的社区教育发展状况如何?

陈国龙: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福建省着力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且2005年就出台了相关法规。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6个、实验区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5个。全省有社区大学8个、社区学院79个、社区学校906个、社区教学点4865个。目前,我们设区市有社区大学、县(市、区)有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乡镇(街道)有社区学校、村(居)有社区教育学习点,形成了四级社区教育格局。同时,从2005年开始,我省把每年928日定为全省开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活动日,表彰社区教育先进典型,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李艺彬:海虹社区大学成立于20144月,它是厦门首个社区大学,完全由社区居民自主创办、自主经营管理,由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担任老师,居民可以在这里免费学国学、学唱歌、学法律知识等。大家相处在一起,其乐融融,学习热情高涨。

杨志彬:自1998年台湾创立第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大”之后,全岛现有85所社区大学,每年约有35万学员入学。台湾社区教育常依托各种民间社团组织来办学,目前主要着力于社区教育的普及与创新。社区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不同,它属于非学历教育,但可以透过认证机构来获取学习证明。社区大学没有门槛,不论年纪多大、基础如何,都可以参与。更重要的是,居民可以通过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参与到公共议题的探讨与决策中来。

课程各具特色发展较不均衡

听涛君:都说“活到老、学到老”,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模式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那么,目前两岸社区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方面各有哪些特色?各社区在推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题?

杨志彬:在台湾,有城市的社区大学,也有乡村的社区大学,包括学术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艺能课程等三类课程。一般来说,学一门课程,每学期费用约500元人民币。当然,有些课程是免费的。不论是哪类课程,社区大学都会结合在地人文、社会、自然等特点,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台湾永和社区大学每学期注册学员平均在3000人左右,开设的课程有100多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要求学员至少要学习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了解在地文化。又如,台湾旗美社区大学是一所乡村社区大学,它强调“送课上门”,其教室分布在不同区域,学员们不用离开本地就能上课。

陈国龙:大陆社区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涵盖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运动健康等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比如,福州市鼓楼区各社区学校参与“鼓楼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开设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集邮知识等130多门课程。同时,我们还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50多个社区学习平台,如“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海西教育网”等等。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省级社区教育专家库,如省电大成立全国首家社区教育研究院。值得一提的是,两岸还携手举办了海峡两岸终身教育研讨会、两岸社区教育论坛、两岸社区大学结对子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李艺彬:海虹社区大学有营养健康、国学、书法、烹饪几十门课程,全部免费。不过,我们社区不大,办学场所有限,资金很紧张,急需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谢宏忠:通过社区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不过,目前各地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较薄弱等问题。因此,急需建立相关的社区教育配套政策,以发挥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微治理”中的作用。

培养在地人才推动社区自治

听涛君:社区“微治理”是眼下颇为流行的话题。该模式改变了原有行政化的模式,更注重居民参与管理的过程。那么,社区教育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升自身素养有哪些帮助?对社区“微治理”又有哪些积极作用?

李艺彬:海虹社区居民来自各地,其中包括台湾同胞。以前大家很少往来,但自从有了社区大学,来上课的居民越来越多,彼此的沟通也多了,还先后成立了40多个兴趣团体,居民由原先的“生人”变成了“熟人”。如今,还办起了“百家宴”,一家出一道菜,一起边吃边聊,大家的归属感更强了,治安也更好了。

杨志彬:社区教育对开展社区“微治理”确实大有裨益。以台湾旗美社区大学为例,这所乡村社区大学注重发掘、培养在地农人、手艺人成为社区老师,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带领学员去山里看咖啡豆的种植,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起动手实践、一起讨论问题,开展团队合作,从而培养一起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陈国龙:构建社区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涵养与素质,还为社区“微治理”输送了各方面人才,促进社区由“善学”向“善治”迈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社区教育是对社区“微治理”的一种探索,让居民开展社区自治,为社区提供服务。

谢宏忠:参与社区学习的主体正是参与社区“微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中涵盖了人文、社会类的课程,通过组织学习、考察,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管理水平和协调互动能力。当社区遇到问题时,社区管理单位可以发挥不同居民的作用,让有能力的居民来组织、协调事件,共同解决问题,这比纯粹的行政管理方式更有效,更贴近居民生活,从而实现有效治理。

网友微评

@两岸快乐使者:期待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使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挑起社区“微治理”的大梁。

@月圆大海流:建议社区大学在八闽大地开花,课程也要丰富多样,还要收费低廉,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当然,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也可以成为老师,分享其专长,如医生开健康讲座等。

@酸辣白菜c:社区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让大家在追寻真善美的同时,有了更大的群体向心力,让社区更和谐了。不过,是不是有足够好的师资,是不是课程安排得合理,能不能持之以恒办学下去,这都决定着美好的愿景能否真正地达成。

@又是一年芳草绿s:社区教育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质。应该借力社区大学这一平台,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居民的情操,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记者点评

社区教育把学校办到了家门口,让想学、没空学、不知如何学的社区居民,有了提升自我的机会,更为社区“微治理”培养了一批在地人才。然而,要发展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载体,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师资、二是经费。

首先,社区教育面向广大普通民众,课程设置应当多元,以便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那么,授课老师哪里来?记者认为,除了一些志愿者、外聘老师外,应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让他们各展所长、互为师生,这样既可以确保课程的多元化,也能点燃居民的学习热情。

其次,推广社区教育还需要经费支持。在这方面,有经济实力的地方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预算支持,也可以引导、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社区教育拥有更多源头活水。

两岸社区的实践表明,这种立足于草根的社区教育,不仅能推动社区居民终身学习,还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睦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