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寻根探源 高校师生赓续文化促两岸融合

发布时间:2024-02-26浏览次数:10

寻根探源 高校师生赓续文化促两岸融合

(来源:中新网-福建    2024-02-21 

中新网福建新闻221日电 (杨君火 黄雯)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前组织师生开展“探源历史文明聚合力 赓续两岸文化促融合”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讲学、座谈交流等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为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该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围绕“寻根探源—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开放创新”主线展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事业中先知、先行。

活动中,参与实践的师生先后走进福建省福州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鼓山相怀梅园、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闽安古镇等地,研学交流。

探寻文脉,深化同根同源之识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更是两岸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126日,实践队走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微课录制探源海洋文明。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依次参观“闽在海中”“向海而兴”“食在海边”“浮海远洋”四个展厅,近距离观看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仿真场景等,感受海峡两岸早在史前时期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深层联结;就“探寻昙石山文化印记 守护两岸文化根脉”主题录制思政微课,生动讲述史前时期两岸文化交融发展的故事,阐明两岸历史文化渊源,并深入分享作为青年人的感悟与思考。

梅园述史,延续同心同行之脉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宗同源,是大陆涉台文物古迹大省。199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在北京四次会见台湾大陆研究所所长陈建中先生,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具有积极意义。鼓山风景区的“相怀梅园”将这段海峡两岸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佳话篆刻其中。127日,实践队前往鼓山风景区,以“涉台文物史迹”为媒介,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 

实践队成员先后参观了登山古道、相怀梅园、摩崖石刻和涌泉寺,从涉台文物中感受同心同向、延续不断的两岸情缘。在相怀梅园,实践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活动前期搜集的资料为往来市民、游客进行现场讲解,深度解读梅园蕴含的两岸文化内涵,进而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聆听和热烈讨论。

交流互鉴,凝聚同频共振之力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国内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印证,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128日,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实践队与台湾师生同上一堂海峡两岸文化交融的“大思政课”。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社教部主任林颖的带领下,实践队实地参观了龟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新规划展厅等,深入了解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两岸历史文化渊源关系的认识。

座谈会上,来自台湾高雄的邱盟峯老师分享在闽发展经历,与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希望两岸能够以文化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融合与发展。

他们还结合自身经历和实践感受,围绕两岸融合发展和青年的时代使命展开热烈讨论,表明要发挥专业优势潜心研究、躬身实践,做两岸文化的传播者、两岸交流的推动者、两岸发展的践行者。

古都讲学,发扬同向同步之志

闽安古镇作为清代福建与台湾三大对渡渡口之一,历来肩负着“安镇闽疆、戍守台湾”的重任,留下了众多涉台文物与史迹,被誉为“戍台文化活化石”。129日,实践队前往福州市马尾区闽安古镇,寻访历史文化遗迹,探索两岸情感纽带。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戍台功臣参与重修的“迥龙桥”、郑成功水师屯泊的“郑爷鼻”、安葬戍台将士们的“清军义冢”等40余处戍台古迹,感受历史上闽安与台澎等地密切的军事、文化交流。

在闽安协台衙门,实践队成员以展厅文物为载体进行实地宣讲,由浅入深地讲述闽安水师与台湾人民共御外侮的历史故事,向游客传递戍台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祖地文化优势和作用,引导青年学子纵向回顾两岸发展的历史厚度,横向放眼两岸文化融合的未来舞台,在践学、讲学、传学中凝聚中华文化是两岸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共识。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实践队将持续推进“探源历史文明聚合力 赓续两岸文化促融合”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深入两岸历史文化遗址,培训线下传习队伍,引领青年学子自觉肩负起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时代使命,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47166700110904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