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宵 踩街史话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3-05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杨祖荣 黄子祯
泉州踩街
每逢元宵佳节,古城泉州都热闹非凡。宋代古戏唱词曾这样摹写节庆盛况:“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喧天处处香。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
《泉州府志》载:“上元夜张灯,以米圆祭先及神,或以酒馔祀祠堂谓之祭春,又上元内外赛会迎神,乡村之间或于二月谓之进香。”泉人尚为南音,每至元宵,必弦歌不绝。而南音弦曲中又以“陈三五娘”故事最受欢迎,《泉州弦管曲词总汇》统计,2050首南音曲词中,取材自“陈三五娘”者竟达210首之多。
《陈三五娘》曲讲述陈三与黄五娘于元宵相知相识,恋爱私奔,最终结成美好姻缘的故事。正如其中《幸逢太平》一节所唱的,“只正是春宵一刻,果然值有千金。灯月交辉,歌馆楼台。见许千门于万户,图画共彩绣,排列东西。咱今对只光景,恰似桃源境界,紫薇天台。娴今随娘到此蓬莱,游赏好元宵,真个是令人可爱。障般好光景,今卜再等新年来。障般好光景过了,今卜再等新年来”。于是,元宵在泉州既成了青年男女的“情人节”,也成了全体市民欢度新年的“狂欢节”。
“过十五,看踩街”,泉州的街头巷尾流传着这么一句俚语,连同离泉的他乡游子也时常把它牵挂在心。可以说,泉州的元宵节与踩街民俗密不可分。
踩街又称“装人”。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装人。即古傩遗意也。”这种风俗最早可以溯至隋唐,此后历宋元明清四朝盛行至今。
游神饰像,演故迎新,连同钟鼓爆竹、杂技歌舞,踩街时的种种热闹景象最初是古人驱疫除秽,娱神祈福,求取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礼俗。随着时代发展,其中民众娱乐自身的成分逐渐加多。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元夕张灯,端午竞渡,中秋玩月。唯时和年丰,家给人足,聊以自相欢娱,而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因起争端,犹醵钱置酒,互相鼓动,日昏酣而不知止。”一幅纵兴极欢、不加拘束的民间节庆景象跃然纸上。《闽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画面,何乔远写道:“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粉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这种激情四射的狂欢气氛,无疑是踩街亲历者的共同感受。
迎神赛会是泉州节庆的一大特色。陈懋仁《泉南杂志》载:“迎神赛会,莫胜于泉,游现子弟,每遇神圣诞奇,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栏,置几于口,加幔于上。而以娇童装扮故事,衣以飞绡,设以古玩。”
历来迎神,又以元宵踩街时最为壮观。泉人称元宵为“上元小年兜”,每到这天,泉州都要举行盛大的众神游行,亦称“巡城”,从晨至夜,盛况空前。《泉州习俗》一书记载,当天所迎神明皆为四抬以上,其中通淮关大帝、花轿吴真人、南山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树境玄坛元帅等神格较高者,甚至加至八抬相迎。神前有道士,道士之前有鼓吹,鼓吹之前又有虎冠假面的巡逆。此外,迎神队伍中有材官、骑士、执盖、椗马、奚奴、君校、苍头、旗手等百余人以及抬阁、软棚、妆神随驾而行。是时,境内人家无不焚纸恭拜,可谓是极尽威荣。
两岸一衣带水,随着人口迁移,神明便同元宵节庆一道漂洋过海。清高拱乾《台湾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制灯如飞盖状,歌曲者数辈为伍,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肉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又称迎神为摆暝,所迎群神中以天妃(即妈祖)最受尊荣,马祖南竿岛上妈祖巨像抬头可见。每至元宵之夜,各地信众都会恭请“大妈”绕境巡游。
除了迎神,生性达观的泉州人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喜庆元宵。明代崇祯年间陈敬法所作的《崇武所城志》写道:“望日为上元节,各家内外张灯,老少作乐。或庆大有之年,则官民同乐。大结鳌山,星桥火树桥,达呼四境。题诗联者半雅半俗,呼夜醉着东倒西颠。随生意,穷伎俩,以取欢谑,通宵达旦而后止。”这一天,能歌善舞的民众组织成队,沿街表演。打头的往往是舞狮表演,泉州的舞狮自明代起就已声名远播,经历代民间艺人整理提高的舞狮艺术已形成了典型的南派风格,粗犷豪放与柔婉细腻配合无间。
紧随其后的是神态毕肖的香火草龙与饶有趣味的火鼎公婆,并在击腰鼓、巨鼓者奋力敲打的喧天锣鼓声中,享受着街边男女老少的喝彩欢呼。也不能不提及独具特色的惠安女织网舞和号称“国之瑰宝”的泉州古戏,这些“活的文物”是这座文化名城厚重历史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3/05/content_34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