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黄茂兴:把促进居民增收作为实现全方位 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民生基础

发布时间:2020-10-21浏览次数:859

把促进居民增收作为实现全方位 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民生基础

(来源:福建日报  2020-10-19  09版  理论周刊·求是)

黄茂兴


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决定》,讨论了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居民增收等三个行动计划。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是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民生基础,也是推动福建民生社会事业超越的重要依托,对充分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促进居民增收对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促进居民增收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部署、具体落实和生动实践,为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促进居民增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工作要求,也是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其次,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超越的内在需要。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把《促进居民增收行动计划》列入全会的一项重要行动内容,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超越的具体行动。福建省委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必将凝聚起福建3900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第三,这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超越的战略需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这是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任务,既是重大发展任务,又是重大政治任务。可以说,这是一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超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居民收入分配体系,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GDP2000年的11194元,增长至2019年的107139元,年均增长率为9.91%2019年,福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16元,比上年增加了2972元,增长率达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快于福建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4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8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20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1.5个和1.3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2019年福建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有所扩大,由上年的24300元增加到26052元;相对差距则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由上年的2.36下降为2.33。从不同地区来看,2019年福建全省9个设区市中,厦门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达55870元,宁德则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城市,为26972元,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为28898元。厦门市的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达2.38,为9个设区市最高,漳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最低,为1.96

自本世纪初以来,福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需要注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收入差距问题不容忽视,其关系到城乡矛盾缓和、社会秩序稳定,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进程中,福建需要在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补齐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持续促进福建居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在发展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综合举措,才能实现福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推动民生社会事业超越作出积极贡献。

创造就业创业途径,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劳动创造财富,就业是收入之源。福建可通过构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拉动居民增收。一是着力提升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大力培育数字信息、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现代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促进传统制造业、手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二是促进城乡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积极创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微商经济”;鼓励提供成本低廉的交易场所,发展“地摊经济”,依托不同平台载体,多元化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以增强经济活力,使更多居民拥有经营性收入。三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努力提高青年、妇女参训比例。使劳动者通过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报酬。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不仅有助于妥善处理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而且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社会安定稳定。一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提高劳动者工资总额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充分发挥好税收调节作用。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改革,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中等收入以下居民的税收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三是落实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转向民生领域倾斜,提高公共服务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四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所有者成果收益转化机制,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合法收益。

夯实居民增收基础,持续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在全面促进居民增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增收的政策性倾斜。一是拓宽农民增产增收渠道。通过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区龙头企业牵头,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供需匹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由政府和龙头企业牵头,开办农民学院、实训基地等培训机构,鼓励农民接受短期培训,培养适应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农民。四是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出台相应扶持补助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电商、发展生态农庄等多样化个体经营模式,增加农民创业机会。

拓宽收入来源,增加城镇职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城镇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拓宽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加强投资理财基础知识的普及,提升城镇居民投资理财的意识和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需要,推出不同层级、风险适度、收益合理的理财产品,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对居民合法财产性收入的保障。一方面,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触及公民私有财产过程中,要合理补偿,依法保障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收益。三是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突出调高、扩中、提低“三轮驱动”,实施城镇职工增收计划,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是扩大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制度,逐步提升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强化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规范和加强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二是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引导企业合理提升职工工资水平,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协调、与劳动生产率相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三是强化精准托底保障能力。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全面的跨部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对平台,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社会救助政策,探索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010/19/content_4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