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欧阳松应: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2-04-12浏览次数:442

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来源:福建日报  2022-04-12  09版  理论周刊·新论)

欧阳松应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指导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20219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建设进行的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生物安全”通常指管理由于某些生物体通过排斥、削弱、适应、抑制和根除等途径造成的对经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各种风险,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绵连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此前,生物安全已被众多国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是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石,是消除病毒威胁、有效应对生物战的关键和核心。

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生物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型传染病的滋生。从20世纪初起,新发和烈性传染病接连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且由于缺乏相应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使得这些病原有可能作为生物武器,威胁我国及全球生物安全。二是现代生物武器的威胁。生物武器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技术伴随战争形式的变化而发展,现代生化武器毒性大、持久性长、隐秘性强,我们要时刻警惕新型生物武器的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三是生物技术的双面性。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技术的看法,并重新思考其双面性。生物技术既可以在探索人类基因、增强免疫力、了解病毒和细菌基因组、生物制剂检测鉴定设备、新疫苗、新抗生素、抗病毒药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造福社会,同时,也会被利用制造为生物武器危害社会。四是生物信息安全的风险。生物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在军事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均有巨大应用价值。随着生物信息爆炸性增长,生物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生物信息安全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领域的新疆域。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生物信息被谬用、滥用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对全球生物安全形势造成潜在的严重负面影响。五是外来生物入侵。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尤其是危险性入侵物种,对农田、湿地、森林、河流、岛屿、城镇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危害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未来或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生物安全形势,以及未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巨大压力。我们应从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我国的生物安全风险防御和治理能力,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一是完善生物安全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审视国家生物安全,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物安全观。集中以《生物安全法》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生物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伦理准则、国家标准等,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健全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推进生物安全重大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生物科技变革前沿,引领未来生物科技的重大布局,诸如病原体和毒素生物防御领域,努力避免全局性风险及其对国家战略能力的消耗。既要提高对传染病、合成生物学等战略生物科技发展领域的攻关能力,又要警惕生物技术研发“红线”,打造国家生物安全科技力量。加快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让科技应用的强大势能,转化为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动能,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依法加强生物技术的伦理管理和风险管控。国家应加强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的安全管理,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按照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开展伦理审查,严防滥用与谬用。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物武器研发更为隐蔽、危险和多样,国际生物反恐斗争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在农业、生态、卫生健康等领域对我国生物安全构成威胁,需密切关注,加强防范。

四是构建生物安全战略人才体系。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运用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培养生物安全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尤其是涉及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诊断防治、救援处置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等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生物安全人才培养新平台、新高地,建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生物安全人才支撑能力。

五是深化生物安全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生物安全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特点。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力量,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同攻关机制,推进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开展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防控、新型两用生物技术等科研攻关,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创新链,强化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科技力量和储备能力,让生物安全科技在应用中彰显力量,完成对生物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赋能效率。

六是强化生物安全装备技术保障。生物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装备技术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支撑,既要符合国情和战略需要,又要兼顾经济效益,既要确保种类齐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加强前沿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关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安全信息网络、物资装备网络、生物基因数据库等。

七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外来物种管控,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积极维护生物安全。

综上所述,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需要全社会持续发力、稳步推进。各级党委(党组)和政府要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知行合一的科研精神忠诚于党和人民,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突出我国生物安全“大国有担当”的责任典范。

生物安全无国界。当前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增强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主动权,我们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提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水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204/12/content_17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