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陈永森 刘影:以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发布时间:2022-04-12浏览次数:856

以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来源:福建日报  2022-04-12  09版:理论周刊·新论)

陈永森 刘影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民族存亡和国家安全。全球化加剧了生物安全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生物安全问题更加普遍、更加严重地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我们思考生物安全时,就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中。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于构建生物安全有着根本的引领作用。

生物安全问题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不断放大的。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越发达、人员交往越多、商品流动越频繁,生物安全问题就越突出。这次新冠疫情从暴发开始不到半年就席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除了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灭绝、转基因生物与食品的风险、生物恐怖主义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全球化相关联。因此,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包括生物安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增加和扩大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像流行病这样的生物安全问题一旦在某个区域暴发,其他国家就很难幸免。要解决这个全球性问题,靠一国之力是不够的。即使有些国家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其他国家疫情还在蔓延,也有可能再陷困境。全球疫情防控最终成功与否不取决于防控做得最好的国家,而是取决于防控最弱的“短板”国,全球化已使疫情防控中的“木桶效应”凸显。各国因医疗条件、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抗疫模式。但这里面临一个矛盾:病毒无国界性与防控国别性的矛盾。为此,这就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更紧密的合作。遗憾的是,一些西方政客把疫情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热衷于甩锅,而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疫情防控现实证明,一国的生物安全得不到保障,全球生物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基本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上提出5点意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坚持同舟共济,倡导团结合作;坚持公平合理,弥合“免疫鸿沟”;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治理体系。这5点意见虽然主要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总体上也适合世界生物安全治理。

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但维护本国人民的健康不能以牺牲他国人民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生物安全不仅是伦理问题、法律问题,也是科学问题,流行病的防控、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及其安全问题等都需要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以及患者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解决生物安全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观照生物安全的各方面,需要统筹生物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的关系,系统应对;因生物安全问题带来的人民健康问题非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需要团结合作;世界上有强国与弱国之分,有些发展中国家无法应对生物安全问题的挑战,就要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则,给予支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再次昭示我们,人类荣辱与共、命运相连。”微生物存于地球上,有些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中,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容易扩散,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需要信息上共享、技术上合作、物质上相互帮助、道义上互相支持。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抗疫中发挥领导作用,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大量疫苗,向多个国家派出抗疫专家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合作生产疫苗等等,为世界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冠疫情不会是人类最后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为了尽量减少生物安全的危害,必须标本兼治。生物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造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就是治本。大自然生物因子对人类的“无意”侵害往往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的;而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则是人对自然因素不当使用甚至滥用造成的。就病毒造成的传染病而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和生态破坏是驱动病毒疾病新发突发和影响疾病模式的关键因素。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了暴发传染病的风险。随着更多的森林、草地变成城市、郊区和农业用地,导致一些对生态系统有更高和更特别要求的物种锐减乃至灭绝,那些更有适应性、更能繁衍的物种如老鼠、蝙蝠,则生存下来甚至泛滥成灾,而后者更可能携带易传染给人的潜在危险病毒。人与动物的不安全接触增加了人染病的概率。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大瘟疫和重大传染疾病几乎都与动物相关。人类活动挤占和扰乱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与野生动物生存场所的交相重叠,增加了原本寄生于野生动物的病毒传染到人的可能性;有些地方吃野生动物的习惯,更是把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气候变暖也会激活一些未知病毒,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灾难。要在源头上减少病毒的传染,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安全问题,就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它们与动物、微生物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生命健康,甚至改变文明的进程。因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1AKS018)阶段性成果。]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204/12/content_171710.html